從蘋果與比亞迪看中美企業爭鋒

美國蘋果公司宣布放棄純電動汽車開發計畫,為這個已拚鬥10年的努力畫下了句點,震撼國際業界。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比亞迪公司在今年日內瓦車展一口氣推出8款新能源汽車亮相,其中海豹和海豚還入圍了「世界年度車」的三強決賽圈。2023年,比亞迪海外出口同比增長334%,同一年,中國汽車出口達491萬輛,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一。

蘋果vs比亞迪,這兩家中、美頂級企業的對照與反差,見微知著,也正好折射出美國這個老牌企業霸權與經濟霸權的式微,及中國這個初生企業霸權及經濟霸權的崛起。

蘋果王朝何以成功於手機,卻敗於汽車,其實是一個相同的邏輯。蘋果能以頂級製造業產品享譽全球,並囊括全球整個行業80%的利潤,一靠供應鏈,二靠市場。龐大市場支持其可售高價,而巨大利潤則來自於蘋果能將供應鏈的每一環節成本壓至最低。但供應鏈不在美國,而在東亞尤其在中國大陸。當年歐巴馬問庫克,能否將蘋果工廠從中國搬回美國,庫克的回答很乾脆:「NO!」

10年前,預見到全球減碳節能大趨勢,蘋果決定在純電動車上也參一腳,如今痛下決心叫停止損,是因為看到比亞迪的竄起勢不可擋;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比亞迪之所以大放異彩,正是因為比亞迪既有一個中國統一大市場,又有一個能把每一環節成本壓至最低的完整供應鏈。蘋果兩者既缺,是以立馬叫停,不失為是一個識時務者的俊傑。

由蘋果折戟,一葉知秋,也可以進一步窺探到美國這個世紀企業霸權與經濟霸權的深層次危機,一言以蔽之,就是「去工業化」,徹底地去製造業化。

美國曾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製造業強國,如今則是全球首屆一指的金融強國及服務業強國,製造業則已空心化了。一切轉變的關鍵,在於1980年代興起的金融創新,但美國的金融創新後來卻走上了一條金融異化之路,不僅愈來愈背離了服務業的本質;並且還因持續不斷的金融異化,對製造業產生了巨大的排擠作用,導致製造業大量外移,及最終製造業空心化的後果。

美國服務業占比如此之高,其中不僅有相當規模的金融異化,也還有同樣不具新質生產力的龐大規模的法律異化(訴訟)。所幸這條「不歸」的歧路已被中國警覺,將實體經濟及新質生產力列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中、美兩強企業與經濟發展的潛力與前景,在新世紀中,誰領風騷,誰主浮沉,在邏輯上其實並無太多懸念,「蘋果vs比亞迪」提供的正好是一種啟示,只不過未必人人看得懂而已。(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iPhone 15新機搶購中】
iPhone15現貨快搶 點此下單
省荷包看這邊 Apple舊機、福利品狂殺
AirPods降千元 下單快速到貨
Macbook限時下殺 最高省近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