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護理中體會 轉為自己人生的慈悲與寬容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這是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也是筆者少年沉迷的文學名句之一。

有人說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緻,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觀察得很絕妙,這就是她的才情,她發現了,寫下來,讓你自己感覺到。

從事護理跟文學寫作一樣,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體會人生而後轉為自己人生的慈悲與寬容。想想護理生涯轉眼也接近30 年,回頭看臺灣護理職場勞動條件,恰似《金鎖記》這本書的開頭所寫,「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後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淒涼。」是啊,在臺灣文化裡,一般認為只有親人或宗教的無償奉獻才能做到對病人體貼入微的關懷程度,慈悲覺察不被珍視,細膩溫柔因廉價而遭受踐踏。儘管過勞、低薪、缺乏尊重是全世界護理師的普遍困境,而臺灣護理職場勞動條件更糟,能兼顧幾床病人狀況已屬不易,不受重視與無法兼顧的惡性相生,遑論護理給予病人之間的互動關懷。因此,許多慈悲疲憊、冷漠的應對方式當然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但臨床上許多護理人雖見慣傷病生死,卻沒被磨出一身痂殼,仍然對病人的痛苦保持敏銳,在病床邊用生命寫下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慈悲與護理的故事。

正因為護理專業訓練的敏銳覺知,所以有了體察病人需要的溫柔。這不易的覺知與溫柔,讓我們反思在科技與營運的衝擊下的護理價值與信念。印順導師曾說學佛的道路很多,如念阿彌陀佛的是重信願,為了解佛理而誦習研究的是重智慧,著重在救濟慈善事業的是重慈悲。所以,花蓮慈濟醫院創辦人證嚴法師以其大悲願,創立「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醫療志業,期許護理成為病患者心中的菩薩,並肩負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的傳法人。

何其有幸,護理專業就是學佛的慈悲道場,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於他人的問題,便能真正心存關懷。如同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根本價值,人文關懷是基於對人性情懷的覺察,也就是自己對生命經驗的感受,由此生命感受不斷反思逐漸形成人的道德能力,在每個互動的現場,產生情境感受的人文關懷,塑造彼此關懷的倫理關係,透過人格的鍛鍊與改造,在不同的社會條件、歷史階段,表達深切的溫暖與關愛。

因此,在談論人性化照護時就不能忽略人性情懷與人文關懷,在每個與病人互動的時刻也教會我們在臨床照護的情境中,基於對人性的信任,真誠的在互動過程中的情境覺察自我的感知,對病人能不受先入為主的限制來醞釀慈悲心,透過慈悲迴路能讓自己體驗到心靈的廣闊與自由,深化對護理照護的能力及信念。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以「菩薩心,隨處現,聞聲救苦我最先」為宗旨,運用慈悲領導護理人員,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五全照護的任務,逐步發展慈濟護理特色,邁向成為國際慈悲護理典範之願景。這與護理的核心價值可說是相當契合,特別是以人為中心照護的理念下,人我關係可說是人性化照護的基礎。在照護的現場,專業照護的活動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因為第一線護理人員很難置身事外,護理人員的本我是帶有自己過去的經驗、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以及對應當下所展現出的我。對醫護人員而言,病人不會永遠是「他人」,親近的膚慰使護理師與病人常產生情感對流及動人的故事。

創院三十四年來,護理人員覺知病人所苦,陪伴膚慰,進而拔苦予樂。東部醫療資源因偏遠及醫療資源不足,讓我們在臨床照護的場域看到病人受苦的情境產生悲憫的生命反省,由覺知情境的客觀狀況產生對於此狀況的主觀反應,然後覺知這種主觀的自我反應,更能覺察自我潛在的內在本性,繼而尋求自我與世界的適當關係。所謂生命的現象是錯根複節的建立在某特殊時空因緣的連結,生於科技時代的我們,更需要在人文關懷立足以維持人性存在的精神,不至於忽略生命經驗的不確定性,忽略專業人員的情緒,無意間背離了人文以致物化人生。因此,從病人滿意度調查顯示,護理為民眾最信賴的專業,並獲各界肯定;而慈濟護理的價值為利他,每年投入社會公益及地球永續的人次與範圍可稱全球第一,全球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參訪交流的人次與國家也是超過世界第一的醫院,在慈濟醫療志業裡體會到,護理,對許許多多投身於此專業領域中的夥伴們而言,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滴滲她/他的生命每個階段,由訓練內化為職志的終身信念。覺知在以專業助人的如常工作中,不僅成就他人,也是實現自我的護理價值共好的職場,更盼望您親身領受不一樣的利他生命經驗。

(撰文/鍾惠君、攝影/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本文為「志為護理」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