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壁壘調查到ECFA中斷傳言,兩岸經貿「最壞的打算」面臨選邊站

文:唐啟鈞(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成員、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

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美國晶片法案通過逾半年後,中國終於在3月31日晚間做出反制行為,宣布將對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進行安全審查。雖然一般可能認為此舉偏向象徵性示警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對晶片制裁的反擊已經開啟了第一槍,未來需要關注中國是否有能力進一步對美日台荷做出以商逼政的措施。

果不其然,中國於4月12日宣布將對台灣2455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審查,隔日我國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願不設前提進行磋商。

冒著「承認台灣是經濟獨立個體」的風險,都要找上WTO

依據2022年資料,此2455項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僅佔總出口額0.9%,即使貿易遭到限制,對台灣的影響理應有限。不過,同日有中經院學者就提出,政府應要立即對出口至大陸的產品進行盤查,而不侷限於這兩千多項產品,並且要有最壞打算。

雖然中國此次對台的審查主要針對傳產而不是科技戰的反擊,不過政治意味不下於科技戰。兩岸政府加入WTO已逾20年,突然說要進行貿易壁壘審查,且調查期間的頭尾恰與蔡總統訪美後、總統大選前接近,顯然對岸政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產業受到損害的問題,而是政治。

4月15日,我國經濟部證實中國透過WTO管道向台灣反映經貿議題,這樣的作法不但相當罕見,也會讓人產生「中國承認台灣是經濟獨立個體」的理解。

為何中國要這麼做?我想,從這幾年各國之間的貿易制裁可以找到答案。

不論是美中貿易戰或是日韓貿易戰,美日政府都打著「維護國家安全」的名號進行貿易制裁,甚至中國對美光的審查也是以安全為名義,因為這樣就能避免違反自由貿易的嫌疑。然而中國此次對台灣進行的審查主要涉及傳統產業,難與國家安全牽上關係,因此透過WTO來處理才能凸顯其正當性。

除了以上兩件已發生的審查事件,近期另有消息傳出中國考慮將「稀土」搬上談判檯面,以對抗美日荷的晶片戰之圍堵。

中國掌握了全世界稀土礦七成需求,應用範圍涵蓋工業、科技及軍事,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稀土礦成為了中國在貿易戰的談判籌碼。

不過,川普早在總統任內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曾尋找替代方案。據相關研究表明,北韓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稀土礦之地,蘊藏量可能是中國之數倍,我想這也是當時美朝關係一度友好的因素,但在疫情後各國鎖國,北韓與他國關係再度惡化並封閉,這個機會也就不了了之。

選邊站的壓力越來越大,可能需要做出「最壞準備」

難道各國在某些方面仍重度依賴中國,中國就能以此做出更為激進的制裁手段嗎?這個答案在短期應該是否定的。

近一年已有相當多歐美企業移出中國,台灣大型代工廠商如鴻海、緯創都有減少在中國的生產,其他英業達、仁寶、廣達今年也都將擴增非大陸產能。

因此,中國這樣的做法不僅可能破壞供應鏈並且自損,太過激進的手段還可能讓外資對投資中國更加有疑慮,加速企業去中化以分散風險,這顯然與習近平的「外資敢投」政策相悖,這也是為甚麼中國目前做法都比較偏向象徵性示警。

4月17日,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先生,也是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率團前往中國訪問。此行前,恰好發生中國宣布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審查,而我上周四(4月14日)有機會直接當面向苗董事長提問,請教他對此事的看法與訪問預期成果。他表示,此次行程是要恢復兩岸因疫情而中止的交流,會避談政治。

工總十多萬會員中,有超過七萬在中國投資,工總想要去大陸給當地台商鼓勵,並協助尋求當局支持。且台灣過去經濟發展從中國得利不少,比如若當初電腦大廠將生產據點設在台灣而不是中國,台灣也不會得到電腦王國的美名,因此,台灣與中國應該促進交流合作與經濟發展。

詳細內容我無法盡述,但我認為苗董事長會技巧性的促進兩岸貿易關係穩定。苗董事長本身相當重視ESG,這樣的行動讓我感受到其實也是展現企業責任的一環,面對困難的環境局勢,有時候政府無法提供協助,企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苗豐強:兩岸恢復交流、面對溝通是當務之急

近日,國內更傳出ECFA可能中斷的聲音,專家學者表示台灣過去靠限制對岸某些產品進入台灣來保護國內產業,在貿易壁壘審查上恐站不住腳。

我認為,做出最壞準備不是壞事,這並不是要自己嚇自己,而是因為貿易不自由的趨勢恐怕只會越來越甚,若毫無準備局面會更加混亂。

台灣過去對中國貿易確實佔了不少便宜,20年時間過去,此次審查將檢驗政府是否積極輔導企業轉型以提升競爭力,審查期間也將成為那些重倚中國市場之企業能夠做出避險決策的緩衝期。而中國短期之內或許無法做出更激進的制裁手段,但已有動作是事實。

台灣因具晶片生產關鍵地位,在貿易面臨中美兩強權的壓力,未來可能被迫同日荷選邊站,因此預想未來可能遇到的狀況並擬因應對策是政府與企業共同責任。

延伸閱讀
警察狂K超商浩克那一幕,混雜了權威、職權與情緒——就是沒有專業
我還是主張OpenAI最好的一步棋,就是趕緊全部賣給微軟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