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百合到青鳥 學者盼年輕世代守護民主需共同關注公民社會

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0日與青年朋友探討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圖左起:甘知沂 翁歆媃  何明修 陳方隅 許冠澤  陳璽尹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0日與青年朋友探討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圖左起:甘知沂 翁歆媃 何明修 陳方隅 許冠澤 陳璽尹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青年世代一直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更往往成為改變社會與政治的力量。從過去的野百合到近期的青鳥行動,在學者眼中,除了親身參與之外,更是不可多得的社會運動研究素材。而在台灣民主持續茁壯與穩固過程中,學者們也建議年輕人,多關心政治,多關注社會議題,而學生不僅是校園的主體,更是社會的公民,也需要一同來關心公民社會,讓公民社會更健康。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0日以「當國會不再民主——從野百合、太陽花到青鳥,台灣社會運動的時代群像」為題,與青年朋友探討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從野百合、太陽花到青鳥行動,台灣的社會力非常強韌,公民運動蓬勃發展,青年也一直在社會變遷與政治改革中扮演強而有力的促進者角色。

公民運動主導者多是青年族群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指出,民主國家中如果存在既有體制無法排解的壓力和議題,常會透過公民運動來解決。回顧台灣民主化進程,其實公民運動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扮演著推動台灣政治改革的先驅角色。雖說每個時代的公民運動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意義,但不變的是,在社會變遷中占主導力量的,一直都是青年群眾。

董思齊提醒,雖然每個世代所面臨的課題不同,但核心價值無疑是對民主、自由、憲政及公義的追求。只是民主深化需要一代接著一代,努力接棒來共同完成,因此青年不只是未來的希望,也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青年朋友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應參與公共事務,並以具體的行動來打造屬於台灣這個國家的共同記憶。


立法院修改職權行使法引發外界擴權疑義,大批青年發起「青鳥行動」,連續多日在立院外集結抗議。(圖取自賴總統臉書)

社會運動結果往往難以預測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何明修透露,「研究社會運動是非常刺激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結果。」他比較十年前的太陽花運動和今年的青鳥行動,發現貫穿至今的主題是民眾「害怕被中國併吞」的擔憂。兩個運動的參與團體類似,但這次的青年和學生的比例明顯下降,主力轉向青壯世代。此外,何明修在現場抽樣調查發現,反對國會擴權行動的參與者,亦多半支持臺灣獨立、同志婚姻和居住正義等共同價值。

英國「倫敦講臺」組織的活躍參與者陳璽尹分享海外公民活動的經驗。2014年太陽花運動期間,當她知道遠在臺灣的朋友都擠在立法院,非常焦急,「但身邊卻沒有人有同感,感覺非常孤獨」。因此,五百多位旅居英國的台灣人齊聚在倫敦地標特拉法加廣場,後來更組成了「倫敦講臺」。這個組織的活動持續至今,定期討論同志平權、居住正義等不同議題,向世界發聲。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副秘書長許冠澤表示,健康的公民社會有啟蒙、組織、動員和抗爭四大階段的週期循環:群眾關心政治而啓蒙後,會加入組織,成為下次重大事件發生時動員的基礎,而抗爭行動將再次啟蒙一批新的公民,持續循環。「反國會濫權行動」創造群眾關注政治的契機,同時也讓各地既有的議題組織獲得動能。

學生也需對公共事務保有關懷

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的甘知沂提到,「反國會濫權行動」爆發當天,本來是朋友的生日,大家看到國會的情況實在坐不住,只好拿著蛋糕及手舉牌到議場外「一邊慶生一邊表達訴求」,想不到引起群眾聚集,促成後續的行動。甘知沂強調,這樣的開端並不是貶低行動,而是彰顯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已融入日常生活,能從「慶生」持續擴大為萬人響應的公民活動。

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翁歆媃表示,學生不僅是校園的主體,更是社會的公民,需要一同來關心公民社會。臺學聯是學生組織也是NGO,理應對社會議題發聲。面對立院亂象,翁歆媃認為青年學子應該持續關注,保持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做最壞的打算,但也不必過度憂慮,「因為這是持久戰」,評估自己的能量,才能在這場社會運動中「比氣長」。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綠營暑期營隊遍地開花 國務青旗艦營受青鳥愛戴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 學者鼓勵青年發揮所長共築宜居環境成就永續經濟
立院否決國會職權修法覆議 公民團體提3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