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魚到做保健食品 他們營收逼近4億

撰文/今周刊 吳靜芳
為了養更健康的魚,投入魚飼料研究,意外發現昆布等褐藻萃取物的價值,這個發現,讓中華海洋生技從養殖漁業,跨足保健、保養市場,營收翻一倍以上。

如果魚吃了褐藻會健康,人也可以!」以養殖鮮魚起家的中華海洋生技董事長張永聲,過去一口魚經講得頭頭是道,但這幾年,他的創業舞台又多了一個主角──褐藻醣膠(Fucoidan),以它所開發的保健、保養等生技產品,業績每年飆升三成,營收逼近四億元,已超出養殖鮮魚事業。

魚丸+褐藻 餵出鮮紅東星斑

褐藻醣膠是昆布萃取的成分,但怎麼會從養魚跨足保健食品?張永聲笑言,其實這並不在創業的營運計畫裡。

近二十年前,張永聲和海洋學院(現海洋大學)同窗謝清輝中年創業,開發出室內生態循環養殖系統,兩人聯手創辦的中華海洋生技,是台灣少數能在室內生產高品質鱸鰻、海紅鯛(編按:紅色吳郭魚)及東星斑的業者。

養魚順利賺進第一桶金,可是大半輩子鑽研魚類、被張永聲稱為「魚痴」的謝清輝,仍不滿意。擔任中華海洋生技副董事長的他始終覺得,魚,還可以養得更健康。

人如其食,魚也一樣。這對創業拍檔認為,當養殖環境已調整到最佳狀態,癥結點應該就是魚兒每天吃的餌料。

「一般養殖業方便起見,用的餌料是飼料廠用下雜魚烘乾磨粉,加上玉米粉等澱粉質加工而成的。」張永聲比喻吃市售餌料的魚,「就像人天天吃泡麵,可以活,但不健康。」

「不如來研究餌料!」十年前,謝清輝用新鮮小魚加工做成魚丸,並效法野生魚的攝食習慣,加了大海中隨處可見的褐藻。接著他捲起袖子做實驗,一池魚吃團隊自製魚丸,一池則如常吃市售餌料,兩池的魚乍看外觀無異,但一剖開,吃市售餌料的魚,肝臟明顯發炎及肥大。

不僅如此,張永聲回憶,一台斤一千五百元台幣之譜的嬌貴東星斑,吃了魚丸飼料後的養成率,從一○%飆升至七○%,整隻魚更是別人養不出來的健康鮮紅色,讓公司得以做到活魚空運紐約高檔餐廳。

張永聲很快察覺,這背後蘊藏著商機。他技轉水產試驗所研發的酵素水解萃取法,採購花東沿岸褐藻,一公斤可以萃取出一公克淺褐色的褐藻醣膠,分子量小至五百道爾頓(編按:道爾頓為分子量單位,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之原子量總和),相較之下,褐藻醣膠保健食品盛行多年的日本,業者多採酸類萃取,分子量約兩萬道爾頓。

以做藥規格 研發保健食品

小分子的高吸收力,很適合運用在保健品和保養品上,張永聲立刻催生產品陸續上市,連褐藻醣膠原液也作為保養品原料出口到中、韓。他指著辦公室牆上石斑圖鑑中的東星斑,「說起來,都要感謝那隻魚!」

但是,曾任英商德記洋行首位台籍董事總經理的張永聲,不以此滿足。他想到過去做代理時,參訪全球食品巨頭雀巢總部,「他們做奶粉的規格,簡直像是做藥。」他無法忘懷那座大規模實驗室,「難怪人家可以這樣賣一百多年。」

出身外商的張永聲留著薄髭,仍有一絲台商的草莽傲氣,「憑什麼別人可以站上國際舞台,我們不行?」

他平均每年撥五千萬元經費,做小分子褐藻醣膠的醫學實驗。實驗研究主題大至乳癌、肝癌、肺癌及糖尿病,小至皮膚過敏,合作對象遍及國家衛生研究院、萬芳醫院、長庚醫院、陽明大學、國防醫學院、慈濟大學、水試所等。張永聲和計畫主持人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研究成果盡力投稿國際期刊,讓台灣研究被世界認可。」

「西醫已進入死胡同。」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指出,像褐藻醣膠、中草藥等東方長久使用的植物保健成分,在西醫的癌症臨床研究上漸被重視,隨著理論與研究數據成熟,未來醫學「中西合璧」不無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1054)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這家韓國公司靠氣墊粉餅一炮而紅
宅男遊戲設計師 一夜暴富傳奇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 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