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手」到「歌手」的林宥嘉:每張專輯都是自我蛻變,直到「我」變成「我們」

文:黃星達(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臺灣的選秀節目造就許多演藝圈人才,節目透過選拔、訓練,並與唱片公司、音樂製作人合作,加上參賽者帶來的媒體效益或社會影響力,提升社會對音樂產業的關注與音樂市場的活躍性。

許多參賽者透過比賽成功出道,並不斷精進成為流行音樂的引領者,歌手林宥嘉即是一個重要代表。

從選手到歌手:融入藝術色彩的創造

作為一位選秀節目出身的歌手,林宥嘉在比賽時期所展現的選歌風格與態度,仍延續在後來的音樂生涯中。

回顧他在《超級星光大道》總決賽時選唱〈Creep〉讓許多人出乎意料,當時歌唱比賽以選唱大眾流行的華語情歌為主,搖滾風格的英文歌曲並不常見。

尤其在重要的總決賽,能夠讓多數人在第一時間就有所共鳴共感的情歌似乎較為討喜,但林宥嘉不拘一格的選擇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到歌曲好聽想推薦給大家,看似單純的理由,其實正是選他所愛、愛他所選的態度。

林宥嘉學生時期就接觸樂團,對於搖滾樂應有一定的喜愛或把握,把自己喜歡且卻不一定能討好大眾的風格在總決賽演唱,顯見他的勇氣與堅持。

在他後來成為歌手的音樂作品,也常有搖滾樂的元素。

如〈自然醒〉等歌,也保有他一貫加入的個人巧思,如〈垃圾寶貝〉等歌,上述兩首歌的詞曲創作都來自於是黃偉文與李拾壹,後者融合多數臺灣人耳熟能詳的垃圾車音樂〈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林宥嘉在不同場合演唱時會搭配熊服裝。

「Bear」的英文除了熊,還有「忍受」與「包容」的意思,透過具體熊的形象呈現指涉深具愛的內涵意念,正是林宥嘉融入藝術與哲學思考的表達。

關於他的個人風格,從選手到歌手有所延續的,還有他濃厚的文化藝術風格。

如比賽時選唱〈走鋼索的人〉,這首歌交織著古典與流行、不安與自由、跳躍與沉靜,並帶有一些文青色彩的觀看世界方式,把華語流行樂提升到一種更具藝術質感的層次。

林宥嘉身為選手時,已盡可能把這首歌的態度唱出來,而這樣的元素在他後來成為歌手的音樂作品中更加渾圓成熟。

文青感融合為高超迷幻感的音樂作品,如〈眼色〉即被多數人評價擁有藝術和迷幻色彩,這首歌原本是李泉為已故藝人梅艷芳所寫,但透過林宥嘉的詮釋,增添虛實交錯的色彩,也唱出了文青對於世界的迷濛、糾結與灑脫。

選手時期的林宥嘉以帶有情感的聲線選唱〈我愛的人〉、〈你是我的眼〉等歌曲都造成該歌被大幅關注與傳唱。

在歌手時期的林宥嘉翻唱〈成全〉亦獲得高度讚譽,甚至有新聞引用網友的話:「聽了林宥嘉翻唱〈成全〉後就回不去(聽原唱的歌)了」足見林宥嘉的情歌詮釋能力。

雖然林宥嘉曾表達過,他不只是媒體為他定位的情歌路線,但他確實能把別人的歌透過自己的態度與情感賦予歌曲新的意義。在他的歌手階段也持續推出許多富有情感的音樂作品,如〈殘酷月光〉、〈伯樂〉、〈浪費〉等。

也有傳遞孤獨感的歌曲〈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想自由〉;或以帶有Jazz Fusion風格推進節奏律動,用樂音(鋼琴、吉他、歌聲、鼓聲等)承載成長、承載放下而敢想的灑脫、承載因還在想且未放下的〈我已經敢想你〉。

歌手身分的林宥嘉,能夠將情感不浮誇的詮釋到位,並保有如一的純真情緒,也更加成熟的融入藝術的創造,才能賦予每個音樂作品脫俗的層次感。

從翻唱到自創:融入個人色彩的表達

林宥嘉一直擁有著獨特的歌唱表演方式,加上他特殊的唇齒音、咬字與鼻腔共鳴,聽覺感受上較不同於一般歌手直接的聲音唱出,而像越過一些層次才傳出的聲音。

林宥嘉的多首歌詞偏向文藝感,加上聲線與詮釋方式帶有一種不過度彰顯歌詞的慵懶感、一種不過度激情的厭世感、一種不過度涉世的距離感,搭配演唱時的氛圍、聲光,即造就一種不過度矯情的情緒推進感,這樣的情緒力道往往後勁十足。

不偏向當下的情感渲染,反而容易讓人進一步感受其音樂的後座力。

檢視林宥嘉多年來的現場演唱,可以聽到他比起早期的唱法,用了更加內斂的表達,包括實音跟氣音同時以一種更為細緻的口氣包覆處理。

穩定度的大幅提升,讓歌聲的傳遞沉靜卻飽滿,包括假音的純熟與順暢(可比較近期現場版與原版〈說謊〉的假音,現在的控制力更加精準且成熟)。

林宥嘉近期在音域跨度與主副歌的轉換間,「音量」差異較過往更為舒緩,當聲音飽滿與情緒堆疊不以音量大小處理展現時,歌手則更需要透過歷練和情感引入歌聲,讓細微的情緒變化被充分聆聽,並啟動聽者對歌手靈魂表現的感知。

林宥嘉在穩健的聲音表現中,巧妙運用漸大或漸小技巧,虛實感交錯,若即若離感造就迷幻的情感表達,在近幾年與這次演唱會尤其明顯,個人認為這像是偏向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吟唱。

這種吟唱總能提醒聽者如何意識自己的存在,且歌手本身以「我」為中心去探索、反思與追求,讓歌手與聽者間總能保持一種適切距離。

林宥嘉不只是單純透過唱歌表達他的所愛與想說的話,也透過如〈兜圈〉、〈口的形狀〉、〈天真有邪〉、〈少女〉、〈我不是神,我只是平凡卻直拗愛著你的人〉等歌的創作表達他自己的意念。

〈口的形狀〉是他第一首以樂隊概念製作的歌曲,除了結合他一向擅長的搖滾樂,同時也展現他不斷挑戰不同音樂產出的方式。

林宥嘉多數的作曲作品需要搭配純熟的歌唱技術才能駕馭得當,不論是情緒低迷或歡愉都是林宥嘉創作的可能風格。

近來的許多作曲更是落在真音和假音之間的音階,並不是容易表現的音樂,這除了表達歌曲情感表達要得宜、控制在某個音階層次表現,更證明林宥嘉個人的情感詮釋、音樂創作、歌唱技巧功力不斷提升。

除了歌唱,創作更是提供大眾整體認識歌手的方式,從林宥嘉的翻唱到自創,在在展現他的不斷進步和群眾渲染力。

從我到我們:融入多元色彩的概念

雖然林宥嘉的專輯發行量並不高,但其一貫追求音樂品質的態度總是堅持著,每張專輯結合明確概念與反思的意義是非常清晰的。

如首張專輯 《神秘嘉賓》同時擺放林宥嘉身為「藝人」與「素人」的對照元素,並用樂壇多人共同協助專輯的驚喜感呼應神秘嘉賓。

《感官/世界》每首歌則以人體感官與感覺延伸取名,聚焦在人與人的溝通與相互了解的概念;《美妙生活》以音樂記錄林宥嘉與大眾的每一個當下,企圖提醒重新反思生活。

《大小說家》帶有音樂講述故事的企圖,讓聆聽音樂就像閱讀10篇小說一樣,歌者用歌聲詮釋人間浮世繪陪伴聽者(讀者)感受。

《今日營業中》則企圖將生活所擁有的感受、未有的體會、遺忘的情懷,都記錄在專輯中,讓過去完成式、現在進行式、未來式透過豐富的音樂元素收攏其中。

歌手,不只是唱出歌曲的人,更是能賦予歌曲有整體意義與概念的藝術家,林宥嘉的專輯如同一本本用音樂刻劃生命的日誌,明確概念與深刻反思交織。

透過音樂的多元色彩,從林宥嘉個人對於生命理解的「我」,到提醒並啟發眾人對於生命意義反省的「我們」,每張專輯都是一段旅程,一段於眾人共度的旅程,透過不同主題,重新詮釋生活的點滴。

微觀林宥嘉的音樂宇宙,彷彿每個人也重新再走過那段大街小巷都在瘋迷臺灣選秀節目的青澀歲月,沈浸在情感的濃縮中。我唱故我在,我聽我也在。

延伸閱讀
【影評】《墜惡真相》:當代歐洲知識份子的自省,我們如何看待所謂的「真相」?
四月漲電價前央行升息已預期今年將會大通膨,最討厭物價上漲的台灣人未來只會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