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習會」到台海緊繃!這六年究竟發生什麼事?

2015年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會晤,這場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面為台海和平局勢創造了契機。

然而,在馬習會滿六週年之際、2021年11月3日,美國國防部卻向國會提交了中國軍力年度報告,指陳中國武力犯台以戰逼和的時機在2027年已然成熟。究竟這六年發生什麼事,為何情勢180度反轉?

▷▷ 2015年馬習會精采回顧

綜觀過去六年,台海和平談判之門可說悄然闔上,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對台軍事威脅與日俱增,復以美日印澳等西方國家在印太地區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經濟學人》在2021年5月1日的當期雜誌封面,甚至將台灣形容成為「世上最險峻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在中國近年戮力發展核武之際,背後帶出的美中核武競賽更讓各國捏了一把冷汗,這六年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2015馬習會:互稱「先生」的默契

回顧2015年這場兩岸自1949年分治後最高領導人的會面,雙方互稱「先生」,會後不簽訂協議,不發表聯合聲明,根據《BBC》的報導,就連會議宴會的開支都是雙方平均分攤,展現了中國當時「以大事小」的風度。

2015年,兩岸領導人於新加坡會面。張智傑攝
2015年,兩岸領導人於新加坡會面。張智傑攝

2015年,兩岸領導人於新加坡會面。張智傑攝

據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馬習會之前的中共第18屆五中全會中,向數百名委員以及江澤民、胡錦濤等通報了馬習會的意向,得到普遍肯定和支持,這場會面也確實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為開創台海和平奠下基石。

2016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重新定調兩岸關係,在總統蔡英文當年的就職演說中,提及願在雙方20年交流與協商累積的「既有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相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不過,由於中國與蔡政府之間並不存在互信,自此兩岸交往開始進入急凍期,加上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祭出貿易戰的氛圍下,兩岸之間的和談氣氛愈顯渺茫。

2021蔡英文CNN專訪:願與習近平對話

2019年1月2日,蔡英文總統在回應習近平前一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的談話時強調,民進黨政府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並稱「一個中國」其實就是「一國兩制」,絕大多數台灣民意堅決反對「一國兩制」,而這也是「台灣共識」。

另外,蔡總統也重申「我們願意坐下來談,但作為民主國家,凡是涉及兩岸間的政治協商、談判,都必須經過台灣人民的授權與監督,並且經由兩岸的政府,以政府對政府的模式來進行,在這個原則之下,沒有任何人、任何團體,有權利代表台灣人民去進行政治協商」,說明自己與對岸進行和談的前提與立場。

2021年10月28日,蔡英文總統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的專訪,她再度重申願意與習近平對話,當被問及兩岸溝通為何在她上任後停擺?

蔡總統表示是因為「情勢變化很大,中國對區域的部署已和以往大不相同,現在(中國)更有企圖心,更為擴張主義,因此,過去他們能接受的事情(馬習會),現在可能無法接受(things that were acceptable to them then may not be acceptable to them now)」。


在這場專訪中,蔡英文更證實了美軍協助訓練台灣軍隊(US service members to help to train Taiwanese troops)。根據香港《南華早報》1日引述北京軍方消息來源的報導,過去40年來,美中兩國對於美軍在台協訓一事,早已心照不宣,此乃「戰略默契」,如今遭說破「就是當面挑釁,進一步將美中、兩岸之間的關係複雜化」。

外媒推演台海局勢:中國可能武力犯台

在兩岸關係「現狀」(status quo)始終無法單純由台灣、中國自行定義的前提下,美國一直是維護台海和平的重要因素,兩岸關係早已深嵌入中美關係,更是國外媒體近年來頻頻關注的熱點。

《路透》5日製作了《共軍攻台日:台海戰役》(T-Day: The Battle for Taiwan)的專題報導,羅列中國武力犯台的六種可能情境,包括進犯金馬、封鎖台海和全面開戰,最糟的推想情境就是發生東亞大規模戰爭。

這個專題報導訪問了12名軍事戰略專家以及15名包括台、美、澳、日等國的退役軍官,同時參考軍事期刊、官方文獻,列出可能發生衝突的狀況,儘管美日等相關單位不願回應假設性問題,卻也突顯台海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高度緊繃現狀。

在五角大廈公布中國年度軍力報告後,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6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美中關係緊繃讓核戰再成焦點》(China-US Tensions Put Nuclear War Back in the Spotlight)的專文,文中警告在中美雙方關係緊張之際,核戰已逐漸成為兩國戰略中的熱門討論話題。

《南華早報》6日的報導更探討了美國對於是否出兵協防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正在退縮,受訪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認為,美國政府維持對台傳統政策已久,從未明確表態使用武力保護台灣,但目前看來「模糊部分正在減少」(“ambiguity”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時殷弘更引述現任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US policy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坎貝爾(Kurt Campbell)5月的說法,警告若美國改變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將產生「極度不利」(significant downsides)的後果,儘管中美都不願意發生軍事衝突,但雙方卻逐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兩岸關係就是其中一個因素。

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左)。總統府提供
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左)。總統府提供

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左)。總統府提供

馬英九定調「馬習會」:為兩岸建造一座「和平大橋」

「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認為,滿足台灣對大型、昂貴武器系統的渴望,「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這些武器肯定會在衝突的最初幾小時內就被中國軍隊摧毀!」

辛格頓呼籲美國該做的,反倒是因應中國加劇軍事武嚇台灣的準備,而非一味軍售台灣。

前總統馬英九7日在臉書發文,回憶六年前與習近平排除萬難在新加坡會晤,只想為兩岸建造一座「可長可久的跨海和平大橋」,呼籲中國無論如何都應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問題,尊重台灣的民主體制,避免戰爭發生是國家領導人的基本責任。

馬英九盼望兩岸能重建互信,「讓台灣人民安心,讓世界局勢穩定」。

在兩岸關係早已嵌入美中對抗關係的此刻,追求台海和平似乎已無法單就兩岸局勢努力,不變的是,海峽兩岸的未來怎麼發展,依然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