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年代康師傅、鴻海等「台商西進中國潮」,到美中貿易戰後台積電護國...台灣下個30年在哪裡?

30年來,台灣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990年前後,股價高、房價貴、工資大幅上漲,再加上台幣大幅升值,促使各家企業積極尋求海外生產基地,南進與西進都是當時的選項。此時中國經濟剛剛萌芽,由於語言相通,人才與資金開始源源不絕流向中國,導致台灣陷入產業與人才被掏空的重大危機。而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的電子代工廠更是大舉西進,進一步加速產業空洞化。

相反地,自從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國有如加足馬力的列車,不停地向前奔馳。1994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主導匯率改革,人民幣與外匯券並軌,再加上人民幣急速貶值,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迷人的投資聖地。

因此整個90年代,台商西進中國成了顯學,當時有兩家食品公司積極在中國拓展事業:一家是蔡衍明的中國旺旺,從宜蘭食品蛻變而成;另一家是彰化永靖起家的頂新魏家,他們在天津建立了康師傅方便麵基地。此外,蔡其瑞的製鞋大廠寶成,也在東莞和黃江建造足以容納數十萬人的生產基地;至於郭台銘的鴻海,則是選擇在深圳龍華開啟雇用百萬勞工的代工時代。

人們常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中國低廉的工資和土地成本協助下,這批早期進入中國的台商迅速從中小企業變成超大企業,他們是搭乘中國快速列車向前行的奔馳者。這30年的傳奇際遇,堪稱人類史上罕見;而台股經歷30年的困難調整,主要關鍵就是「中國因素」。

中國因素始終是影響台灣的最大變數,除了台灣企業奔相投資中國,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在中國經濟快速奔馳的同時,台灣的經濟成長卻每況愈下。所以,台灣人喜歡拿兩岸經濟來對照,「唱旺中國、唱衰台灣」才會變成許多台灣人的共識。

90年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初升段,「西進」是主旋律。挾著人民幣大貶值創造的優勢,不僅原本打算南進東南亞的資金全部轉成西進,連東南亞國家的資金都被掏空,造成1997年至1998年股市狂殺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與東協國家貨幣大貶,經濟蒙受重大傷害。

當時,印尼盾從2296兌1美元跌到16950,菲律賓披索從26.8兌1美元跌到58.5,泰銖從22.2兌1美元貶到56.5。至今,那段慘痛經歷仍讓東協國家和韓國餘悸猶存。

苦撐待變,積極轉型

在這30年大變動中,台灣多數產業只是把生產基地移到中國,像電子業就是以電子五哥(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為主角,在中國建立龐大的生產基地。時序進入2000年,中國積極加速發展科技產業,挾著國家巨資搭建起來的產業把全世界打得灰頭土臉。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陽能產業,從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中國開啟了投資太陽能的黃金時代。然後,在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無限量的擴廠下,形成價格殺戮,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就一家家倒下了。接著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帶來的面板產業殺戮戰,台灣面板雙虎(友達、群創)最後都變成小貓,後來則是三安光電帶起的LED殺戮戰。

凡是能大量生產且具有標準規格的產業,只要中國企業大舉入侵,都會成為燎原之勢,殺成一片紅海,這是台灣產業30年來的悲慘命運。幸好,經過瘋狂殺戮後,台灣產業漸漸懂得不攖其鋒,開始尋找少量多樣的利基型產業,踏上積極轉型的道路。眾多電子大廠不再以追求營業額為目標,轉而重視毛利率。

很幸運地,美中貿易戰錦上添花,為台灣帶來全新機遇,過往大舉出走的資金與人才開始回流。許多敏感關鍵性的產業,如雲端伺服器與安全監控等,都要移回台灣生產。

以前台灣產業常被批評「鎖國」,其實是台灣把自己「鎖進了中國」。這場美中貿易戰除了加速製造業從中國移出,台灣與美國的產業也重新連結,美國更積極協助台灣重建供應鏈,台積電正是一大代表作。

同樣的高點,不同的故事

橫跨了30年,同樣是12000點,卻訴說著不同的故事。30年前奔漲到最高點的台股,憑藉的是金融寡占與資產膨脹的力量。在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國泰人壽,最高漲到1975元。其次是三大商業銀行,分別是華南銀行漲到1120元,第一銀行漲到1110元,彰化銀行漲到1105元。此外,台北企銀也漲到1180元,中華開發漲到1075元,總共有6檔金融股超過千元。

除了金融股,資產股的狂漲也很驚人。最令人驚歎的是台灣火柴(現在更名為「台火」),儘管獲利有限,卻憑藉著資產炒作,一舉將股價推升到1420元。其他暴漲的資產股,包括勤益紡織漲到525元,泰豐輪胎漲到416元,南港輪胎漲到334元,還有台鳳、台泥、士紙、新紡、工礦、農林等,全都創下驚人天價。

然而,無論是金融股的狂漲,或是資產股的炒作,這些公司的獲利都相當有限,絲毫沒有「本益比」可言,股價已經漲到「本夢比」階段。一旦資金退潮,就像土石流滾下,所有人只能四處逃竄,這就是台股在1990年瞬間崩跌萬點的主因。股價的樓起樓塌,完全建立在資金堆砌資產的炒作上。最後,資金退潮了,投資人只能鳥獸散。

30年後,台股重返12000點,領軍的企業都有本益比,攻堅主角變成台積電。經過一輪股價大漲,台積電在2019年底的市值直逼新台幣9兆,本益比26.14倍,殖利率2.41%。整個2019年,台積電累積的最大漲幅超過67%,股價雖然大漲,本益比卻合理,殖利率也不差。

另一家是努力挑戰高通5G晶片的聯發科,2019年股價大漲93.9%,本益比34.34倍,殖利率2.02%,在全球IC設計公司中也算合理價位。至於市值第二大的鴻海,2019年的股價淨值比只有1倍,本益比9.68倍,殖利率仍達4.4%;從投資角度來看,鴻海的股價十分合理。

這種由科技股領軍的股市圖像與30年前截然不同,當時的資產股和金融股根本談不上殖利率,也沒有本益比。而且,這次也不是全面大漲,若是投資市值同樣名列前茅的台塑四寶,獲利應該大不相同。

唯有用心,才能再現風華

2019年的台灣前十大市值企業中,除了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和鴻海,多數呈現跌勢。像台塑四寶中的台化下跌了15.23%、台塑化下跌了9.9%、台塑下跌了0.5%、南亞下跌了3.31%,都是全面下跌的態勢。至於兩大金控公司,國泰金控下跌了9.26%,富邦金控也下跌了1.17%。

還有很多傳統產業受到中國產能大開的影響,像中鋼在2019年11月首見虧損,股價跌了1.64%。而長年穩定配息的第四大市值企業中華電信,在「499元吃到飽」的殺價競爭下,盈利成長空間下滑,從2018年的收盤價113元到2019年末的111.5元,也是呈現小幅下跌的狀態。

這種現象引來許多人批評,台股能站上12000點,只是台積電一枝獨秀;若是扣除台積電,加權指數大概只有9134點。的確,這是鐵錚錚的事實,卻也同時說明這波漲勢由科技創新領航,與過去資產股和金融股純粹仰賴資金推砌的人為炒作大大不同。相較於30年前,由台積電和聯發科領航的科技創新行情其實更健康。

整體股市上漲,原本就不代表所有股票都會跟著漲,只有用心經營的企業才能勝出,這就是下一個30年再現風華的鐵律!

作者簡介_謝金河

台灣最受歡迎的財經專家之一。1959年生於台灣雲林西螺。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企業管理學士。長期高度關注全球產業發展和財經政策,犀利洞悉台灣與世界情勢。2016年、2017年榮獲總統蔡英文指派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台灣特使團領袖代表顧問。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 《變調的中國夢》


更多今周刊文章
兆豐金、00878、0056...存股新手從「2年10張」開始:高股息ETF、金融股,16檔快速分析
「我命好苦啊,兒女都不孝」明明常回家婆婆總嫌不夠,走時又抱怨「兒孫靠不住」,被長輩情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