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Edge “不務正業”,新功能遭用戶抵制:“你是在搶錢吧?”

Windows 11 因硬件配置“太高”,遭網友吐槽“微軟催買新電腦”後,最近微軟又被罵“在搶錢”了,不過這次遭抵制的不是 Windows 11,而是 Edge 瀏覽器。

(圖片來自微軟官方)

1 新增的 BNPL 功能

本月中旬,微軟宣佈了一項正在測試的新功能 BNPL(Buy now, pay later),即支持用戶在 Edge 上購物時分期付款,且“通常是免息的”。

據介紹,在美國一般只有 Target、Walmart 等特定電子商務網站才會提供 BNPL 功能,但現在微軟通過與金融服務公司 Zip 的合作,實現了在 Edge 瀏覽器提供 BNPL 支付選項,適用范圍為 35 美元 - 1000 美元內的訂單交易,可在 6 周內分 4 期付款。

為了便於操作,微軟將這一支付選項的申請流程設置得較為簡便:

  • 在結賬頁面,可在輸入卡號時找到 BNPL 選項:

  • 用戶可通過把 Microsoft 帳戶與 Zip 帳戶關聯,省去從 Zip 端登錄這一步,直接在 Edge 中選擇 BNPL。

目前 BNPL 功能尚處於測試階段,僅在 Canary 及 Dev 頻道推送的 Microsoft Edge 測試版中可用,默認會推送給所有使用 Microsoft Edge 96 版的用戶。

2 網友:“真沒必要”

在介紹完 BNPL 這一功能後,微軟還補充道“如果您在使用此功能時遇到任何問題,歡迎及時反饋”。如它所願,用戶們的反饋非常激烈,只不過普遍都不是使用感受,而是針對 BNPL 這個功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Cameron_Bush:“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糟糕的想法,它只會被媒體視為無恥的搶錢行為。希望你們好好考慮一下這件事,為了這個功能換來眾多負面報道不值得啊。”

@BioTurboNick:“我專門注冊了一個帳戶來回應:拜託,不要為了這些收入讓 Edge 瀏覽器進一步變得臃腫好嗎?這樣很像在重復 90/00 年代你們給 IE 瀏覽器加的那些默認安裝的糟糕功能。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那我將不得不放棄 Edge 了。”

@Matt Gajownik:“我們使用瀏覽器不是為了這個功能好嗎?”

@amsprich:“我喜歡新的 Edge,自從它問世以來我一直在使用它。但說真的,不要增加這個功能,根本沒有人需要它!”

@MWehrstedt:“這個想法太可怕了,我最多只能接受它作為可選的擴展程序而不是瀏覽器必須附帶的功能。而且,這項功能只在美國可用啊。”

3 不務正業,搶購物網站的活?

從這些網友的留言可以看出,他們對 Edge 瀏覽器攬了購物網站的功能這一點很不能理解,或者可以說,自從 Edge 開始不顧用戶反饋,不斷增加一些“不務正業”的功能時,用戶的不滿就已經逐漸滋生了。

在用戶的呼聲中,最令他們不滿的就是 Edge 在購物方面投入過多:降價提醒、推薦可靠商品、自動查找優惠券、價格比較工具等一系列本該是購物網站而非瀏覽器應該提供的功能。

誠然,這些功能對部分習慣通過 Edge 購物的人來說十分友好,但對那些只希望擁有一款快速瀏覽器的用戶而言實在是個負擔:這些功能大多作為 Edge 瀏覽器自帶功能,在後台進行無休止的數據跟蹤,消耗很多資源,導致瀏覽器甚至設備本身的運行速度都變得很慢。當然,這些功能也可以禁用,但需要用戶手動設置,即出一個新功能就禁一個,頗為繁瑣。

如果說 Edge 能很好兼顧它作為瀏覽器的職責,“捯飭”這些新功能倒也還能理解,但問題在於,有許多網友反映 Edge 並沒有想著提升“本職工作”:

  • 書簽、收藏夾、歷史記錄、下載、查看網站信息的彈出速度很慢;

  • GPU 進程已經開始消耗大量內存;

  • 數學求解器也是個沒用的功能,不是每個用戶都還是小孩;

  • 打印預覽也非常慢,可以努力改進這一性能;

  • 在 PDF 上的搜索速度也不容樂觀;

正因如此,此次微軟宣佈 BNPL 功能才引起了用戶的強烈反對:不想著解決當前遺留問題,成天搗鼓這些大多數用戶視為“雞肋”、拖垮瀏覽器性能的無用性能。

最後,引用一位網友的發言:“Edge 不是一款普通的瀏覽器,它還是全球桌面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第一的 Windows 默認自帶瀏覽器。這對 Edge 而言,不僅是一種好處,更是要確保對所有用戶負責。”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你常用的瀏覽器也有這種問題嗎?

參考鏈接:

https://techcommunity.microsoft.com/t5/articles/introducing-buy-now-pay-later-in-microsoft-edge/m-p/2967030/page/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SDN”(ID:CSDNnews),整理 :鄭麗媛,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