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展出台灣作品 揭露被遺忘在泰緬邊境國軍歷史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5日專電)德國漢堡美術館「不平靜的現在」展出60年代台灣情報局成員與老兵駐守泰緬邊境的錄像作品,法籍策展人狄瑟涵認為,台灣藝術家擅於在歷史的基礎上創作,並將歷史沉澱轉化為作品,重新創造出一種兼容藝術、詩意和政治的語言。

19世紀中期建立的漢堡美術館(Hamburger Kunsthalle)是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收藏從中世紀到近代包括繪畫、雕塑、版畫、攝影和裝置藝術等超過7萬件展品。

去年9月,法國藝術與電影史學家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接任「60年代後紙上/攝影與媒體」館藏負責人,並啟動她在漢堡美術館第一場大型展覽「不平靜的現在: 交織中的敘事與迴響」(UNTRANQUIL NOW: A Constellation of Narratives and Resonances)。

5月31日,館長克拉爾(Alexander Klar)在「不平靜的現在」開幕致詞時表示,該展是漢堡美術館近年空間運用最大的當代藝術展,充滿互動和動態元素,使觀眾能夠從多種角度體驗藝術作品。

策展人狄瑟涵說明,「不平靜的現在」主要透過來自全球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人們在動盪時代的日常中,隱約感覺到的不安狀態。

此外,它也是一個探索歷史、社會現實和政治議題的跨學科展覽,希望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出社會的矛盾和多樣性,從而引導觀眾重新思考世界的運行方式。

3位台灣受邀參展藝術家——許家維、陳界仁和區秀貽受關注。

狄瑟涵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台灣藝術家擅於在歷史的基礎上創作,並將這些歷史沉澱轉化為結合視聽、身體和空間的作品,這些轉化不僅僅是歷史檔案的簡單呈現,而是重新創造了一種藝術、詩意和政治的語言。

狄瑟涵也提到,因為不想只當個「策展旅行家」,她在2016年擔任台北雙年展策展時曾久居台灣,因此有機會與許多台灣藝術家見面和交流,這段經歷對她來說非常重要。

例如5月甫獲荷蘭「2024年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 Film Prize 2024)的許家維,即是狄瑟涵9年前即關注的新媒體藝術家,去年力邀他將「回莫村」、「廢墟情報局」與「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三件作品帶來漢堡美術館。

許家維擅長透過數位媒材捕捉隱蔽歷史,以「廢墟情報局」為例,他用鏡頭紀錄下冷戰時期情報局軍人被派至泰緬邊境村莊,以監控共產黨活動的一段真實故事。

「回莫村」則透過村中孤兒院小朋友親身參與創作,採訪照護者之一、原為情報局老兵的田約瑟牧師,勾勒出國共內戰後被遺忘在泰緬的一群國民黨軍人的一段歷史。

策展人認為,許家維的作品完整呈現出東南亞地緣政治樣貌,雖有明確主題,卻不以直接控訴的手法簡單描述現實事件,能為觀眾創造廣袤思考空間。

駐德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表示,本次在漢堡的國際藝術家聯展中,台灣藝術家作品比例較其他亞洲國家高,顯示出台灣藝術家的議題代表性。

「不平靜的現在」將從6月展出到明年1月19日,並將與漢堡夏季藝術節「坎波納格」(Kampnagel)合作,屆時展覽也會打破展館空間限制,延伸至整座城市,而繼許家維的「回莫村計畫」三部曲後,展覽也將接力放映台灣藝術家陳界仁歷年作品回顧以及區秀詒的全新創作。(編輯:洪啟原)11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