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印太戰略 擺脫美中兩極體系塑造歐洲對亞洲政策

圖為德國柏林國會大樓(圖:pxhere圖庫)
圖為德國柏林國會大樓(圖:pxhere圖庫)


德國政府在這個月2日通過「印度太平洋準則」(Indo-Pazifik-Leitlinien),是歐洲國家中,繼法國之後正式宣布對印太地區採取戰略的第二個歐洲國家。柏林當局宣布的這項新印太政策,不僅凸顯德國有意擺脫美國和中國在亞太地區爭霸的兩極體系(bipolar system)外,也有助於塑造歐洲未來對亞洲的政策。

保障經濟命脈 德國推動印太地區多極體系

德國聯邦內閣2日通過「印太政策準則」,這是德國首度針對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研擬的完整外交方針,德國外交部指這項新戰略的目的,是讓德國「為塑造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國際秩序做出積極貢獻」。

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分析,德國這項新印太戰略凸顯柏林當局認識到印太地區在美國與中國的競逐下,日益增長的戰略不確定性,有必要保障德國的經濟命脈。

長久以來,亞洲一直是德國除了歐洲本身之外,最大的出口市場,然而德國對亞洲的出口,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和公海通道,因此印太地區情勢的不穩定,將傷害德國的經濟利益。

亞洲時報(Asia Times)指出,德國的對外出口貿易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有主權爭議的印太水域,特別是南海。2016年,德國通過南海的出口貿易高達1,170億美元商品。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領頭羊,特別是柏林在7月1日接下歐盟輪值主席後,表態將加入印太地區事務,背後帶來的歐洲整體力量,勢必將會牽動印太地區的國際情勢。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表示,「印太地區將成為德國外交的優先選項」。「外交家」分析指出,柏林當局未來將加強國際合作架構,推動多邊主義,與美國川普政府的「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FOIP)、強調單邊主義大不相同,未來在德國與印太地區其他國家強化夥伴關係後,可能打破北京與華府在印太地區競逐的兩極體系,建立一個多極體系的印太國際關係。

加強與印太國家夥伴對話 減少對中國依賴

此外,柏林的新印太政策希望推動建立一個有規則與相互合作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是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這項宣示不僅是針對中國,「外交家」雜誌指出,柏林反對「強者法則」(the law of the strong)的說法,也可以解讀為德國脫離華府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單邊主義,目的是建立一個多極體系,擴大歐洲對印太地區的話語權。

另一方面,柏林當局的這項「印太政策準則」也反映歐洲對亞洲政策的轉變,透過上述建立與印太國家的夥伴關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德國之聲(DW)引述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所長費爾貝邁爾(Gabriel Felbermeyr)指出,「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我們需要推動與印尼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協定談判,我們也需要把中國拉到談判桌上,簽署已經商談太久的投資協議。」

在柏林宣布這項政策之前,德國於冷戰結束與兩德統一之後,對外關係著眼於歐洲內部,在歐盟體系發揮著重要經濟與政治作用,較少涉及歐洲以外事務。

亞洲時報引述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圖澤(Adam Tooze)指出:「在更廣闊的世界範圍內,德國在國際安全政策上並未發揮應有作用,並且德國對安全事務的興趣,通常是放在俄羅斯而不是中國帶來的威脅。」因此他指出,來自中國的威脅一直都不是柏林當局認真思考的問題。

然而,自北京當局從去年至今,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流血鎮壓,並強行通過香港特區國家安全法,以及對中國新疆維吾爾人的迫害,加上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s Vystrčil)近日率團訪問民主台灣,卻遭到當時正在歐洲訪問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嚴詞抨擊與威嚇警告,引起德國及歐洲內部對中國不滿的情緒日益高漲。

中國反民主、迫害人權的諸多作法,促成德國對中政策的轉變,因此有意透過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例如全球第二多人口的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協10國的貿易往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重新評估對中國的政策 停止對中國懷抱天真想法 

另外,正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anuel Macron)去年3月在歐洲理事會會議上宣布,歐洲對中國有著天真想法的時代已經結束,從馬克宏的這個說法到德國這個月宣布印太政策準則,在在顯示歐洲對中國的政策進行重新評估。

「外交家」雜誌指出,在德國和法國的帶領下,其他歐洲國家也可望開拓通往印太地區的新途徑。德國如何執行新印太戰略,將是未來印太地區國際關係演變的重要觀察指標。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