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男性的「厭女症」有多嚴重?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大概是近期最令人震驚的新聞之一:不少德國男人認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女人做飯被視為天經地義;在公共場合展示同性戀取向會招致普遍的反感——這就是非政府組織國際培幼會(Plan International)在德國進行的一項最新問卷調查得出的主要結論。

根據調查報告,三分之一的受訪德國男性認為,偶爾對女人動手是可以的。34%的人表示有時會毆打配偶——目的是“讓她們學會尊重”。國際培幼會今年3月份以“男子氣概的應力場”為題,分別對1000名男性和女性(年齡都在18歲到35歲之間)進行了線上的書面問卷調查。

背景閱讀:收入不公:德國女性比男性少賺18%

除了針對女性的暴力之外,受訪者在另一方面的回答也非常令人不安。48%受訪者表示,如果看到男性在公共場合表現出同性戀取向,會感到反感。而被受訪男性視為榜樣的公眾人物,包括億萬富豪馬斯克和自稱“仇女者”的網紅Andrew Tate——後者以有關“女人是最終極的身份象征”、“男人的生活就是戰爭”等言論而著稱。

國際培幼會的這項調查結果公布之後,在德國輿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引發了激烈的批評。有不少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對該項調查的代表性表示質疑,因為問卷是在網上填寫的,所以可能受訪者都是偏好上網的目標人群。

還有一些人指出,問卷的提問方式不夠具體。其實所有的質疑都圍繞著一個問題:德國的年輕男人真是這麼想的嗎?

“這樣絕對不行”

在專家看來,這項調查是存在缺陷的。“我很想知道這項調查是如何設計的;還有究竟受訪者是如何作答的,這方面的信息提供得也不夠透明”,德國聯邦男性論壇(Bundesforum Männer)主席舒爾普(Dag Schölper)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該組織是一個以現代性別平等為主旨的男性代表非政府組織。

“然而拋開這些缺陷不談:即使我們隨機找來1000個男性問他們,能否想象在特定情況下對配偶動手,而這些人當中居然有三分之一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甚至沒有想過要說:打人是絕對不可以的。”

舒爾普接著指出:“從我們已知的家庭暴力統計數據來看,這樣的心態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就在踐行著這樣的理念。”數字可以佐證他的觀點:根據聯邦刑事局的刑事檔案評估,在2021年德國一共有14.3萬人對配偶或者前任配偶實施過暴力。

在上述案例中,有大約八成都是以女性為受害者,施暴者絕大多數都是男性。這雖然比前一年有略微的回落,但是如果從過去五年的數字變化來看,整體趨勢其實是在上升的。

針對女性的偏見

但即使把目光集中在男子主義和性別偏見這方面,也存在令人不安的發展趨勢。舉個例子:2017年德國聯邦政府反歧視辦公室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40%的受訪者表示對公開表現出同性戀取向的行為感到反感。

在聯合國委托進行的一項“2023年性別社會規範指數”調查中,90%左右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對女性懷有偏見。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女性不適合擔任政治領導者角色。

在這項調查中,四分之一受訪者認為,一個男人打女人是可以接受的行為。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盡管進行了諸多旨在促進性別平等的運動,但是最新的性別社會規範指數顯示“針對女性的偏見在過去十年並未得到減少”。

鐘擺式波動

然而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大男子主義心態甚至是仇視女性的思想如此盛行?“這方面存在一種鐘擺式的來回波動,很多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有所體現”,舒爾普分析人士,“比如現在至少同性戀和酷兒等性少數群體能夠越來越多地被公眾所看到,而不再只是隱藏在封閉的角落裡。但是如果誰看不慣這些的話,就會感覺自己受到了挑戰,甚至是威脅。”

危機也會造成固有性別角色的重新復興——因為人們傾向於通過回歸傳統來尋找安全感。

比如在疫情期間,社會學家觀察到傳統性別角色的回溯:女性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家務,家暴案例重新增多。“從全球來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整體上倒退的趨勢,固有的僵化性別角色又重新回潮”,舒爾普總結道。

上面提到的數據令他感到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更加廣泛地進行針對少年和成年男性的輔導工作。社區必須采取行動,為男性提供咨詢服務,使其成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這樣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去網上找Andrew Tate這樣的人去征求意見了。”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