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 中國為何結束了對立陶宛的貿易抵制?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取消因台灣問題而對立陶宛祭出的對華出口貿易限制。《法蘭克福匯報》引述立陶宛外長蘭茨貝裡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中國政府已經結束了其「經濟脅迫」的企圖。這篇題為「北京結束對立陶宛的貿易抵制」的報道指出,中歐峰會前,這一發展或將減輕與歐盟關系的壓力,同時表明「小國也有力量」。

文章寫道,中國官方媒體幾乎沒有關注關系正常化。經濟學家指出,雙方都希望下周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能成為雙邊關系緩和的一步。

「在經歷了長期對峙之後,中國與許多西方國家及其合作伙伴的關系似乎略有緩和。在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批准了美國科技行業的一項重要收購,並允許萬事達卡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日本和韓國外長最近舉行了會晤。自12月初開始,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個歐盟國家公民可以免簽前往中國,這令歐洲公司感到驚訝和歡迎。」

「立陶宛的情況類似於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沖突。澳大利亞要求對新冠起源進行獨立調查後,北京對堪培拉實施了懲罰性關稅。然而,在過去數月,這場沖突有所緩和,澳大利亞總理於11月初訪問了北京。與立陶宛相似,澳大利亞也沒有屈服。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米科塔(Andrew Michta)總結道,如果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能夠堅持原則並仍然獲得勝利,那對於歐洲的大國來說是一個教訓。」

作者Andreas Mihn和Gustav Theile指出,許多人將其視為北京試圖振興受挫經濟的一種努力。與立陶宛的幾千萬歐元貿易可能對中國產生更大的影響。去年,在中國的限制措施導致立陶宛的供貨量在 2022 年驟降 80% 之後,歐盟在 2022 年底將中國與陶宛的貿易爭端訴諸世界貿易組織,拉脫維亞貿易專員指「好的合作伙伴應該相尊重,堅持公平競爭」。

「在東歐大部分地區,中國不再被視為好伙伴。去年,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效仿立陶宛,退出了中國於 2012 年成立的中東歐國家17+1機制。相反,他們與北京不喜的台灣建立了貿易代表處,招致了中國的不滿。」此外,捷克共和國也違背了與中國進行投資和密切經濟合作的承諾,向台灣靠攏。

作者認為,中國還因為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進一步失去許多東歐國家的心。「通過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中國在東歐國家失去了額外的信用。中國駐巴黎大使在春季質疑了前蘇聯國家的主權,這並沒有改善情況。波蘭外長將受到攻擊的烏克蘭與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台灣相比,並批評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京粉飾太平的做法。」

文章最後寫道,立陶宛外長對與北京未來的聯系表達了樂觀態度。「彭博社援引蘭茨貝裡斯稱:『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對話,我相信通過一些耐心可能會提供一些機會。』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個名稱雖受到北京批評,但據稱該名稱將保持不變。『這不是個問題。』」

中國自12月起針對歐盟五國和馬來西亞公民試行經商、旅游、探親訪友和過境不超過15天可免簽的政策。德國「每日新聞」(Tagesschau)刊登了德國電視一台(ARD)駐北京記者Benjamin Eyssel的報道分析道,這一政策可能是由於經濟疲軟所致。

「共產黨領導層並未透露為何從歐盟27個成員國中選擇了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這五國是歐盟國內生產總值最大的國家。」

「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史泰茲(Grzegorz Stec)表示:『這當然是一個重大決定。但我主要會從經濟角度來看待整件事。在新冠大流行後重新允許商務旅行的情況下,這種放寬對旅游業和經濟合作有何影響。』」

作者指出,中國在解除近三年的嚴格新冠防疫措施後,經濟復蘇並沒有預想的快速。「負債累累的城市、舉步維艱的房地產行業以及疲軟的全球需求,都在減緩中國經濟的復蘇步伐。外國游客寥寥無幾。」

「德國工商大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晏思(Jens Hildebrandt)對放寬簽證要求的舉措表示歡迎。『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中國政府願意采取非常規措施來吸引投資者。但這是否足夠,還有待觀察。過去三年來,信任已經喪失,需要進一步的開放和具體措施來恢復這種信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