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科技領先 歐洲經濟受威脅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禮貌但堅定 - IMF就中國經濟奇跡結束提出了正確的警告”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率真如上星期IMF所言回落到3%,那麼將給全世界帶來負面影響。

作者注意到,盡管IMF近期調高了本年度的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但是副總裁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上周的新聞發布會上警告說,鑑於人口老齡化、生產效率提高緩慢、房地產陷入危機、全球經濟陣營分化的風險加大,如果中國不進行深遠的結構性改革,其經濟的中期增長潛力將會在五年內降低至3.3%。

“已經破滅但尚未消失的房地產泡沫、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缺乏消費意願的民眾正在影響市場情緒,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中央政府一方面應該用一次性補助來讓房屋盡快完工,另一方面也必須清理整頓房地產業。但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增長模式必須更加傾向於消費,其手段則包括構建更有效的社會保障網絡,而非把掙來的資金都投入到鋼筋水泥或者工業領域中。”

文章還注意到,IMF副總裁戈皮納特也就中國的產業政策表示擔憂,並隱晦地表示這會造成資源錯配且傷害貿易伙伴。同時,她還建議中國致力於加強“目前被美國所無視的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

“即使IMF沒有直接指出:世界需要中美之間達成協議。一方面,北京必須主動縮減讓其高科技產業獲得巨大出口業績的產業政策,並且增強本國民眾的消費意願。另一方面,華盛頓也應該按照國際自由貿易的規則行事,放棄使用具有攻擊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從經濟角度而言,這樣的舉措顯然能帶來改變。可惜,中美雙方如今都對這樣的協議缺乏互信。只要如今的局面持續下去,那就不僅僅會導致中國經濟奇跡終結、習近平的經濟成績單危險地慘淡,還會讓西方國家也陷入浪費資源的補貼競賽,導致增長前景黯淡。”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我們需要更加透明的對華政策”為題,刊發了由曾擔任德國常駐北約代表的Joachim Bitterlich以及曾任北約副秘書長、美國副防長的Peter Flory聯合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警告說,歐盟以及德國的經濟繁榮正因為北京追求科技領先地位而受到了威脅。

“已經有無數跡象表明,德國人在中國市場上已經不再有很多‘雙贏’局面。德國依賴來自中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令能源轉型乃至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德國的高級安全官員也多次就北京竊取德國技術提出警告。然而目前依然看不到德國政策轉折的跡象。”

“根據咨詢公司榮鼎集團的一項研究,1995年至2022年間,德國工業在化工產品、發電設備、特種工業機械、道路車輛和電氣設備等關鍵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的市場份額大幅增長。該趨勢也證實了德國政府2023年出台的《中國戰略》中提到的風險:北京明確表示要爭取在某些領域取得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及科技領先地位,而這些領域要麼對德國以及歐盟十分重要,要麼德國以及歐盟曾經在這些領域擁有領先地位。該戰略還提到,北京還想要讓別國行程對中國的經濟和科技依賴,從而用於貫徹中國自己的政治利益。”

兩位作者因此呼籲,德國政府不應該讓企業自己去應對風險,而應該引導企業更加積極地去降低中國風險。柏林也應該和歐盟伙伴以及美國盟友更密切地協調,致力於打造更加對等的對華關系、更公正的經濟競爭環境,並努力爭取經濟界的可持續支持。

“美國總統拜登的新關稅凸顯了能源技術在當今工業競爭中的核心作用,而中國在這場競爭中正處於領先地位。柏林及伙伴必須制定雄心勃勃的政策來應對這一現實。這包括與七國集團以及其他盟友合作,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推廣替代方案。同時還需要新的貿易協定來強化工業,並確保關鍵技術的戰略自主權。現在是德國得出結論並在歐洲框架內制定真正戰略的時候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