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和中國做生意宛如賣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圖片報》刊發了總編社論,猛烈抨擊德國租車公司Sixt采購10萬輛比亞迪電動車的舉動。文章以"這筆中國生意損害德國利益"為題,指出"對於Sixt而言這是一筆生意,對於比亞迪而言這是政治",Sixt的決定"反德國、反西方、反對我們的價值觀",並且"支持打壓香港、威脅台灣、拘押民眾、至少部分支持俄國人的中國專制政權"。

"中國也在針對我們,針對德國、針對所有德國人的利益。中國人一點又一點地收購我們企業,越來越多地對我們的未來指手畫腳。他們曾經連續多年照搬我們的技術,掠奪我們的知識產權。正是出於這個原因,Sixt公司的決策違背了德國利益。"

"日常生活中,我們暫時還感受不到這一點。其實,中國的佔領運動早已開始。目前為止,這一切還只是經濟戰,Sixt則成為了中國的代理人。這一切毫無必要,因為這些電動汽車陸續要到2028年才交付使用,屆時德國車企也應該能達到足夠產能。"

"但是Sixt顯然對德國、德國人的未來不感興趣。這家公司只關心做成了一筆劃算的生意。至於其真正的高昂成本,則要由我們大家來支付。"

《南德意志報》以"德國經濟的成功模式陷入了危險"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這場由能源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很可能動搖德國工業化根基。

作者注意到,德國經濟中的工業佔比達到18%,遠遠高於英國、法國、美國等其他西方盟友;相比服務業,工業能夠提供更多的高薪就業崗位。然而,工業天然地依賴廉價的能源,因此由烏克蘭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就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尤其嚴重的傷害,許多工業企業被迫離開德國,遷往美國等能源價格更為穩定的國家。

"而且,對於出口導向的德國經濟而言,政治環境也已經發生了劇變。今年2月以前,人們深信貿易有助於和平,與非民主國家做生意或者進行產業鏈嵌合並不會造成什麼損害。早在1970年,西德政府就和蘇聯簽署了天然氣供應協議,它一直被當做是上述假設的例證。而現狀則表明,經濟依賴性可以被用作實現軍事目標的槓桿。"

"此外,共產黨專政的中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與中國的貿易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荷蘭、法國。假如習近平決定攻打民主台灣,這對德國企業又會意味著什麼?英國雜志《經濟學人》如此描述德國的困境:'德國的經濟模式一方面依靠某專制國家的廉價能源,另一方面依靠另一個專制國家的巨大市場需求。現在這種模式遭遇了嚴峻考驗。'"

文章最後指出,今後德國切勿再依賴單一能源供應方,不論該供應商能夠提供多麼低廉的報價。"因此,天然氣在今後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都將十分昂貴,但是昂貴總比不安全好。……而且,我們也必須重新審視對中國的依賴。新冠疫情已經表明,藥品、工業零配件、甚至口罩這樣的小商品一旦斷貨,會有多麼地危險。至少,德國經濟的一部分必須要改弦更張。"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