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奧威爾式的社會信用體系?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標准報》發表評論稱,從來沒有任何一項來自中國的發明,像“社會信用體系”一樣,在西方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批評。在西方人看來,中國所謂的“社會信用體系”無疑是要實現奧威爾式的全面監控。這篇題為《來自奧威爾的問候》的評論寫道:

“批評者擔心,這一社會信用體系會成為專制國家完美的監控系統,這種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2018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彭斯就曾表示,這一‘奧威爾式的體系’,目的是要控制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該體系被冠以‘社會’這一前綴,確實也造成了這樣的印象。

遍布全國的監控攝像頭輔以評分系統,將會‘激勵’13億中國人成為黨的好公民。購買國家補貼過的電動車可以加分,而闖紅燈則會受到減分的懲戒。積分低於一定下限後,制裁就會接踵而至:系統會禁止當事人購買車票或機票,不聽話的公民相當於陷入了被軟禁的境地。這些事例當然會令很多人產生專制暴政的聯想。

事實上,中國從未全面引入這一社會信用體系,此前也只是有過一些零星的試點項目:大約兩億只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中,有一部分安裝在了上海的部分紅綠燈裝置上,而那些蓄意闖紅燈的人,一旦被攝像頭捕捉到,他就會在公共大屏幕上被亮相,這就是數碼時代的文化大革命技術。”

評論指出,中國建立這一社會信用體系的初衷,其實更是要為私營企業制定一個借貸信用評估系統,方便企業、銀行和政府機構獲取借貸伙伴的信息。

“不僅如此,它還將被用來增強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的透明度。采取這一措施並非偶然,因為地方債務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由於地方政府無權發行債券,因此出售土地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現在賣地收入已經枯竭,但支出卻一如既往。

那麼,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引發的‘奧威爾’擔憂,純屬空穴來風嗎?也不盡然。這一信用體系仍在建設過程中,開展全面監控的各種要素也都已齊備,例如在維吾爾人居住的新疆,這種監控系統已經被投入使用。至於有朝一日,這些要素是否會被整合成一個龐大的中央監控系統,現在還無法斷言。至少技術層面上,條件已經成熟。”

剛剛結束的歐洲議會選舉,會對歐盟的對華政策產生怎樣的影響?《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歐盟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保障自身獨立的行動力。但減少依賴具體意味著什麼呢?貿易保護主義的界限非常模糊。貿易沖突很可能會令出口大國德國首當其沖。此外,此中暗藏的目標沖突也不容忽視,一旦歐盟對接受過補貼的風力發電機或電動車進行進口限制,那麼,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就將變得更加昂貴。此外,此舉是否能令歐洲企業獲益,也絕非理所當然。

盡管如此,馮德萊恩前不久還是決定走強硬路線,全面啟動歐盟的‘反不公平競爭’機制。歐洲選舉之後,歐盟想必將會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征收懲罰性關稅,隨後可能還會推出針對其他產品的關稅。在上一個立法期內,歐洲議會曾在推出一系列新工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和投資。沒有來自歐洲議會的壓力,很可能就不會有針對(中國)強迫勞動產品的進口禁令。因此,歐盟是否會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議員們是否會施加足夠的壓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