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應向北京表明界限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引述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陳明祺分析說,中國的軍演一方面有著象征性的用意,北京以此向台灣發出強力和堅決的信號。另一方面,每次大規模軍演都在打破現狀,讓武裝部隊有練兵的機會。"但是,戰略上,軍演是起到反效果。台灣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僅會比過去更負面。"

政治考量

《南德意志報》引述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中心克勞斯·宋(Claus Soong)分析說:"台灣對軍演反應平靜,因為過去的經驗顯示,中國的軍演通常是發出政治訊息而不是立即的侵略威脅。"文章寫道,台北股市台灣指數略有上升。台灣央行稱沒有值得一提的資本外流。"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生活如常繼續。"

該報引述台灣淡江大學軍事問題專家林穎佑說,他不認為北京此次的威脅姿態會像2022年的規模那麼大。當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達九天內舉行了一系列演習,演練圍困台灣。當時還發射了掠過台灣上空的導彈,其中部分落入日本經濟專屬區海域。林穎佑表示,軍演的目的是彰顯中國實力,威懾台灣。"但他們並不希望讓日本等國家緊張。"

《南德意志報》寫道,特別是美國11月大選也是北京考慮的因素。中國政府不希望給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前任和競爭對手特朗普提供更多的論據,來加強對台灣的援助。支持這一說法的一個跡象是,中國迄今尚未設立民用船只禁行區。

經濟後果

《科隆城市報》評論說:"一個人要感到多軟弱,才會威脅要打斷另一個人的骨頭。中國正在台灣島前展示其武器,派出戰艦、戰機進入台灣海峽,並讓外交部發言人警告說,誰要推動這個島國的獨立,就要冒'頭破血流'的風險。"

"數年乃至數十年來,對台灣的威脅一直是中國慣用的對台腔調。"文章寫道:"然而,把這一切僅僅當作喧囂的聲調,是不夠的。局勢變得更棘手。存在這種風險,即中國試圖趁烏克蘭戰爭和加沙沖突之機消除台灣這個滋擾因素。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進攻顯示,從威脅到殘酷的現實可以有多快。"

文章寫道:"因此,對待台灣沖突需要比以往更加謹慎。面對目前的恐嚇威脅,要保持平靜。同時,要向中國說明其行為的界限和後果。這不需要威脅打斷骨頭。最重要的是發出明確可信的經濟後果的信號。世界市場動蕩不安、國際企業撤離中國之際,中國受震蕩的經濟將會受損。這肯定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