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應學美國 更警惕「中國制造」

(德國之聲中文網)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歐洲必須要制訂自己的穩健產業政策”為題,刊發評論指出,美國已經未雨綢繆地禁止智能聯網汽車使用中國產的組件以及軟件,歐洲也應當盡快制訂整體戰略,避免陷入對華依賴、避免遭到中國產品的傾銷。

“畢竟,除了特斯拉之外,美國車企已經放棄了中國市場,所以北京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報復的潛力。但在歐洲、尤其在德國,情況則迥然不同:大眾、奔馳、寶馬都仰仗於中國市場。這些德國車企現在紛紛發出盈利預警、甚至表示可能要關閉本土工廠,也多少是因為其燃油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不再順利。為了能夠跟上中國電動汽車競爭對手的步伐,德國車企也依賴於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所以,北京對德國的潛在報復威脅相比對美國要大得多。中國廠商還在歐洲投資數十億新建電池工廠以及汽車工廠。要是突然將中國產品拒之門外,歐洲人將比美國人付出高得多的代價。”

“但是,經驗表明,美國人並不會僅僅滿足於在本國市場設限。就像針對華為那樣,華盛頓還會對盟友施壓,要求後者也采取類似措施。若是霸凌成性的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這種情況還會更加突出。與此同時,中國媒體也報道說,北京已經指示本國廠商在挺進歐洲市場時盡量避免向當地企業轉讓技術,換而言之,讓歐盟像在太陽能領域那樣也在電動汽車領域依賴中國。”

“對於歐盟而言,這意味著必須要制訂穩健的產業政策、並且避免忽視自身安全利益。布魯塞爾早已開始制訂政治戰略來降低依賴,並且為芯片、電池等戰略產業的自主產能提供補貼,還啟動了反傾銷調查。現在,各成員國、尤其是德國政府也應該積極支持歐盟的戰略,而不是各自為政、相互阻撓。”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中國的挺進 - 德國的安全利益是否也要在印太地區被保衛?”為題,刊發了由德國國際與區域問題研究院(GIGA)亞洲所所長科爾納(Patrick Köllner)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分析指出,面對越發咄咄逼人的中國,德國海軍在印太地區的角色依然不明朗。

“關於德國聯邦國防軍在印太地區的行動,迄今為止只有很少的公開討論。批評者認為,向那裡派遣德國軍艦無異於搞炮艦外交,有遺忘歷史之嫌;支持者則認為,歐洲以及大西洋地區的安全其實是和印太地區的安全密不可分的,面對受威脅的‘基於規則之國際秩序’,德國必須和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盟友團結一致表明立場。”

“當然,德軍派遣一兩艘軍艦並不能改變該地區的力量對比。但是,在這個動蕩的年代,這一舉動至少能夠向中國以及盟友發出一個明確的訊號。換而言之:具有重要意義的象征性政治。”

“鑑於德國軍力有限,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得到討論:投放到印太地區的軍力,難道不應該投入到德國周邊具有更加迫切需求的地區嗎?要想真正探討這樣的話題,必須要有相應的公共討論。然而,就目前而言,這樣的公共辯論並不存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歐中關系 #德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