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沒有台灣 就沒有人工智能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報道寫道,沒有台灣,全球芯片和計算機供應鏈就會陷入癱瘓。正如參加台灣國際電腦展的英偉達(Nvidia)總裁黃仁勳所說的那樣,台灣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奠定了基礎。這篇題為《沒有台灣,就沒有人工智能》的文章寫道:

“人工智能開發者需要算力更強、能耗更低的新一代芯片,而這類芯片的大約90%來自台灣。就連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都在讓台灣競爭對手為其最新芯片Lunar Lake生產零部件,因為美國人目前尚不具備最新的生產技術。

對台灣芯片的高度依賴,令各國政府高度緊張。由於來自中國的威脅,台灣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為危險的危機熱點。因此各國不惜花費巨資希望芯片企業入住本國,以實現芯片供應的多元化。有些國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德國就成功讓英特爾和台積電在德國開設工廠。

但問題在於:人工智能的興起,有可能會進一步增強各國對台灣芯片的依賴。AMD在台灣投資了一家研發中心。而作為帶給台灣的禮物,英偉達總裁黃仁勳也宣布了兩項大型投資計劃。他表示將在台灣再建一座大型研發中心,並將總計四台新型超級計算機中的兩台建在台灣,用於英偉達的內部研發工作。

台灣國際電腦展期間,英特爾總裁基辛格(Pat Gelsinger)更是明確表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僅僅得益於台積電,而更是歸功於台灣電腦工業的整體生態環境。”

《新蘇黎世報》指出,盡管面臨來自英特爾和三星等老牌企業的競爭壓力,但台灣在高端芯片領域仍具有難以撼動的霸主地位。

“這也就意味著,高端芯片生產能力的絕大部分,仍將留在台灣本土。與此同時,只有台灣才擁有兩納米及以上芯片的生產線。台灣在這一專業技術領域的生態環境以及供貨商網絡,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替代的。而台積電總部對於開設在其他國家的芯片工廠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總而言之,阻止台灣被中國吞並,關系到全世界的切身利益。因為,一旦失去了台灣的專業技術,不僅會威脅到全球芯片工業,人工智能的光環也將黯然失色。”


德國經濟研究所對大約八百家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支持有關對中國電動車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計劃。《明鏡》周刊報道稱:

“大約80%的受訪企業認為征收關稅‘合理’或至少‘部分合理’。但前提條件是,歐盟能夠確定這些電動車受到了不公正的補貼。
此外,受訪企業中的多數還支持禁止轉讓敏感技術,以避免中國軍方獲取德國企業的高端技術。大約80%的受訪企業認為,采取反制措施是合理的或者有一定合理性。

本周內,歐盟將就懲罰性關稅問題做出決定。而美國此前就已開始對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來自布魯塞爾的消息顯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關稅已成定局。歐盟委員會稱,正在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廠商獲得了大規模的政府補貼。“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