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簡單粗暴禁止中國?憾難有效!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就是新的科技強國,我們必須學會和它打交道”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來自中國的科技產品,這固然令人擔心,但是禁令卻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目前的禁令都缺乏穩固的法律依據。人們對中國科技存在擔憂,但是也僅限於擔憂而已。固然我們有權認為這是一個風險,但是迄今卻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中國政府通過華為或者TikTok窺探或者影響西方。在如此不足的法律依據下就全面禁止中國廠商,這未免矯枉過正且具有歧視性。”

“在關鍵基礎設施中排除不值得信賴的廠商,這樣的做法卻是明智的。我們需要關鍵基礎設施來保障社會運轉,它一旦崩潰會導致災難性後果。電信系統就是關鍵基礎設施,政府機關同樣也是。歐盟、德國以及瑞士都應該在關鍵領域限制使用華為設備,並且促進供貨商多樣化。越來越多國家的議會和政府要求其員工從公務手機中攜載TikTok,這樣很好。禁止政府工作人員駕駛中國產汽車也會是明智的舉措。”

“然而,核心問題卻是:關鍵基礎設施的範疇到底有多廣泛?媒體固然可以算作是重要基礎設施。沒有新聞媒體,民主制度就會癱瘓。但是,TikTok只是眾多社媒平台、新聞網站、傳統媒體之一。盡管有將近一半的TikTok用戶表示會通過該平台獲取新聞,但是TikTok關閉並不會導致民主陷入危險。當然,操縱公眾輿論的潛在風險依然不容忽視。”

“全面禁止中國科技的做法不符合市場自由的基本理念。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能給我們帶來好處,他們會刺激西方的企業。德國大眾並不是平白無故地去中國合肥開設一個巨大的研發中心,他們現在終於要大力推進電動汽車了。臉書、Instagram、YouTube也是效仿TikTok才推出短視頻的,最終受益的是廣大用戶。”

“如果自由市場經濟不能依靠自由貿易,卻要依靠貿易保護主義、對個別外國競爭者采取行動抑制創新,則不啻為一個巨大的諷刺。”

作者接著指出,粗暴禁止中國科技還會掩蓋真正的問題,讓人誤以為臉書、推特等西方社媒平台就不存在操縱輿論現象,抑或以為侵犯勞工權益、破壞環境只是Temu等中國電商的專利。文章呼籲歐洲盡快拿出一套框架法規來規範來自中國的競爭者。

“中國早已將外國APP以及社媒平台全面屏蔽於本土市場之外,北京當權者害怕自由的互聯網。中國政府還在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戰略領域拼命補貼,並且盡可能地棄用外國科技。美國人則以國家安全為由,走上了一條類似的貿易保護主義路線。西方本應該以一種有所區分的態度來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僅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禁用不值得信賴的科技產品,在此之外則應制訂對一切市場參與者一視同仁的法規。這才是民主法治國家更應該做的,我們不應該變得比中國還要更中國。”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經濟周刊》以“芯片制裁 - 我們可不能向美國學習”為題,刊發評論指出,美國人正在層層加碼針對中國的芯片制裁,這恰恰說明貿易制裁對中國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我們固然可以認為,層層加碼的限制說明了美國對華路線的強硬。不過,另一種說法可能更加准確:層層加碼說明了以制裁作為貿易鬥爭工具會多麼復雜、多麼難以取得成效。美國之所以要那麼快地層層加碼,主要是因為上一輪制裁所導致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就凸顯出來。近期越來越多的報道稱,中國正在利用預裝在電腦裡的游戲芯片來滿足其工業需求,還讓科研機構想辦法繞開制裁來為中國工業界供應高性能芯片。現在,美國人正在打擊這些迂回路線。至於新一輪的制裁措施是否有效果,還完全是未知數。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也會找到繞開新一輪制裁的迂回路線。”

作者注意到,如今許多歐洲人都在呼籲像美國人一樣更強硬地對待中國,限制中國獲得高科技產品、補貼本國的競爭企業。但是,業內人士估計,美國斥巨資補貼的本土芯片工廠依然不會具有競爭力。“在一個產品利潤率最高的行業中,補貼首先會流向那些沒有補貼就毫無競爭力的企業。就在近期,收受了大量補貼的英特爾公布了異常慘淡的經營數據,該公司的業績也許要到下一個十年才有望好轉。花旗集團的金融分析師指出,就算憑借巨額國家補貼,曾經引領市場的英特爾依然無法追趕上如今的領跑者台積電。補貼資金則打了水漂。”

“有人會反駁說,中國人依靠補貼在太陽能等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樣的論據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卻忽視了體制差異這一事實。對於專制國家而言,貿易保護主義是有力的工具。但對民主國家的市場經濟而言,貿易保護主義則幾乎總是會扭曲市場關系,毫無成效且代價高昂,少有例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