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能源轉型中的德國面對中國深陷兩難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為全世界生產制造各種商品,從宜家家具到蘋果手機,從監控設備到無人機……《新蘇黎世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即便對中國不感興趣的人也越發感覺到中國的崛起”。

評論指出,中國正試圖通過發展科技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肯定會讓世界變得更加危險。所以美國采取果斷行動既是正確的,也十分重要。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開始對技術實施出口管制,例如針對電信設備企業華為。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美國擴大了限制規模,例如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產業和安全局修改出口管制條例,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得先進計算芯片、開發和維護超級計算機以及制造先進工藝的能力。此外,中國無法再通過美國的技術改進自己落後的芯片生產。”

評論寫道:“雖然美國在與中國沖突中的決心在原則上值得稱贊,但在實踐中的做法卻越來越令人惱火,這包括華盛頓采取行動的速度、方法以及單邊行動的特點。”

“拜登總統的安全顧問沙利文去年9月實際上已經宣布對中國展開科技戰。他在一場演講中指出,21世紀最為重要的三項科技是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包括清潔能源在內的生物科技。他說,在所有這三個領域,由於技術限制,美國希望在未來對中國 ‘保持盡可能大的優勢’。沙利文還將對俄羅斯的制裁作為例子。”

評論寫道:“美國經常表現得好像它只關心自己和它的競爭對手中國。然而,芯片產業的價值鏈和供應鏈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也許是最國際化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生產一個現代芯片,即便是美國也不行。在復雜的生產過程中,單獨的公司和國家都是不可替代的,這不僅包括美國,但也包括台灣、韓國、日本、荷蘭,以及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所有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政治盟友。但令人驚訝的是,華盛頓至今沒有做出什麼令人信服的努力來爭取它的朋友。”

評論認為,美國的做法不但破壞了全球供應鏈,同時推動加快了中國在芯片產業的自主性研發,另外也可能造成沖突加速升級。

評論指出,“到目前為止,北京對美國的制裁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只是口頭上表達抗議並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不過北京政府可能正在准備反擊。最近,它提出了限制太陽能技術出口的法律可能。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97%的太陽能電池板用硅晶片都由中國生產。因此,北京可能會嚴重擾亂美國和其他地區的能源轉型。”

如何擺脫能源轉型中對中國的依賴

曾幾何時,德國向太陽能產業注入數百億歐元的資金,在基建落後的地區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全世界都用驚訝的眼神打量著德國的綠能革命。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把德國太陽能產業推向全盛時期的是政策,而讓太陽神走下神壇的卻也是政策。《南德意志報》發表分析性文章指出,中國依靠巨額國家補貼大打價格戰,而德國政府卻在關鍵時刻開始削減補貼,最終的結果是德國太陽能企業滑向破產。短短幾年間,1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了,幾乎是這一產業的全部雇工數。

文章寫道:“今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是怎樣的一個錯誤。德國在未來的一種尤為重要的能源——太陽能依賴一個國家:中國。如果在房頂上安裝太陽能板,那恐怕很難避免中國的技術。97%的太陽能硅晶片都是在中國生產的。(此前有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制定一些生產先進太陽能硅晶片的關鍵技術出口限制,以便保持在太陽能制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如果中國真的執行這一計劃,那麼很快就會大幅限制出口硅晶片。缺少了硅晶片,太陽能裝置就無從談起。但是,扭轉這一局面,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卻也是非常困難。”

文章指出,在綠能中另一個關鍵領域——風力發電,現如今中國也正在以價格優勢向歐洲推進。全球15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制造商中就有10個來自中國。歐洲很多企業已經處於虧損狀態。

文章寫道:“這是一個令人兩難的處境:一方面必須要盡快實現能源轉型,但同時成本也不能過高……使用中國產的廉價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可以減輕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烏克蘭戰爭和能源危機又表明,在能源問題上避免對一個國家產生過度依賴性是多麼重要。解決問題的答案不能是簡單地從對俄羅斯的依賴轉變為對中國的依賴。”

文章的作者認為,企業在拓寬供應鏈的同時,政府也應該為工業提供有意義的補貼。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