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關稅到底是邪路還是正當防衛?

(德國之聲中文網)維也納出版的奧地利《標准報》以“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貿易保護主義歧路”為題,批評指出,歐盟委員會的做法一旦實施,只會讓歐洲消費者支付更高昂的價格,並遲滯歐洲汽車產業刻不容緩的改革步伐。

“歐盟委員會加征關稅的理由是電動車廠商在中國收受了巨額政府補貼。這固然可能屬實,但是歐盟的做法確實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歐洲汽車廠商、尤其是法國車企錯過了電動化浪潮,他們想要被保護起來沒收中國廉價競爭對手的沖擊。歐盟委員會沒有接受競爭或者向中國學習,反而選擇封閉市場。”

“中國產的電動汽車還會繼續進軍歐洲,但是售價卻會上漲。到頭來,許多消費者會轉而青睞更便宜的燃油汽車。這會導致歐洲汽車產業必要的改革被遲滯,歐盟的氣候保護目標也會被推遲。此外,中國方面的反制措施也會造成損害。所以,歐盟委員會踏上了一條歧路。”

德國《奧格斯堡匯報》以“貿易戰只有輸家”為題,贊揚了歐盟委員會有所區分、有所分寸的附加關稅,並指出中國發展經濟只是其爭奪全球霸權的一個手段。

“長期而言,貿易戰不會有贏家。所以,歐盟現在威脅要祭出關稅手段,並明確表示其目的是敦促對方遵守公平競爭規則,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中國汽車廠商很早就看到了電動化的機遇,並依靠國家的戰略性扶持在電池技術、配套軟件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

“從這個角度而言,北京的產業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北京不僅僅滿足於付出本國產業,還將打垮歐洲競爭對手作為目標,這就是不可接受的。誠然,一些西方國家也在采用運用經濟實力造成他國政治上依賴自己之策略。但是這種策略終究違背了價值觀導向外交之崇高目標。”

“中國正在支持俄羅斯的侵烏戰爭,還不斷地在台海挑釁,從而日益威脅到基於規則的國際合作,因此我們直面抗衡中國的權力訴求就是不可避免的。關稅問題固然應該通過談判解決,但是歐盟也必須為嚴肅的會談亮明紅線。”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面對中國,歐盟必須保護本土產業”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扭曲市場競爭關系早已成為了北京地緣戰略的一部分,中國電動汽車從研發到生產到銷售都收受了大規模政府補助,歐洲必須予以還擊,但同時也應當考慮德國汽車廠商的合理擔憂。

“在和中國的貿易糾紛中,歐盟很好地堅守了自由貿易的基石:世貿組織的規則。歐盟只有在嚴格遵守全球貿易規則的情形下,才能化解對方的政治動機之指控。”

“但是,這並不影響關稅也服務於政治目標之事實。歐盟已經釋放出信號,有意和美國共同抵抗中國的經濟強權。這樣的做法很緊迫也很必要,因為北京主要是從地緣政治角度采取行動,其戰略的一部分就是:試圖用廉價中國商品佔領歐美市場、搶奪歐美企業的市場份額,從而削弱西方的經濟實力。”

“歐盟委員會想要用關稅豎立起一道防護牆,這其實是自保措施。當然,這道防護牆必須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範圍之內。北京的回應措施還有待觀察,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歐洲汽車廠商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不容輕視。同樣需要重視的是:加征關稅也會打擊到有著大量中國業務的德國車企。”

“鑑於德國汽車產業緊密嵌合於中國經濟,歐中經濟脫鉤是不現實的。盡管如此,歐洲有必要降低歐中經貿關系的風險。歐洲工業界今後必須將更多的產能(從中國)轉移回歐洲,這將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注定成本高昂,卻有助於我們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