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是常人3-5倍》北榮引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供治療新選擇

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心跳過速及不規律,易造成臨床上的心悸,若長期心跳過速,甚至會引發心肌病變及心衰竭。(圖片來源/freepik)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據統計,民國107年台灣罹患心房顫動的民眾已超過25萬人,約占台灣人的1.4%。

老年、有腦中風病史、心衰竭、僧帽瓣疾病、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或糖尿病的患者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但也可能發生在健康人的身上。

一名53歲任職於科技業劉先生,因陣發性心房顫動於醫院就診,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仍頻繁發作......針對心房顫動導管治療有何新選擇?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是正常人3-5倍

根據劉先生智慧型手錶近1、2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10-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而轉至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就醫。

北榮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劉先生於今年6月中接受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術(PulsedFieldAblation,PFA),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1個月,在智慧型手錶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

羅力瑋解釋,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且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然而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

「因此,心房顫動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3-5倍,且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不要耽擱。」羅力瑋強調。據統計,80歲以上的老人,有8%的比例是心房纖維顫動患者,若有高血壓合併心律不整,死亡率將高出2倍,而造成中風的機率更高出5倍。

如何治療並改善心房顫動問題?

那麼該如何治療並改善心房顫動的問題?是否有治療新選擇?

根據國際通行的指引,心房顫動治療主要分為ABC三個面向:

1. 避免中風(Aviod stroke) 

2. 症狀控制(Better symptom control)

3. 共病症管理(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

羅力瑋說明,除生活型態調整及預防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戒菸、戒酒、運動等方面外,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

「一般的治療共識,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羅力瑋指出。

北榮引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供治療新選擇

羅力瑋表示,目前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ryoballoonAblation,CBA)。羅力瑋表示,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

他也提到,台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

羅力瑋表示,脈衝場導管消融術精確度高、併發症少、手術時間短,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圖片來源/北榮提供)

PFA手術時間由傳統3-4小時縮短至1-2小時內,羅力瑋表示,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PFA手術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革命前奏曲》彈性、遠距、偏好與障礙:再探工作時間
范斯是誰?川普公布39歲參議員是副手人選 他是暢銷作家更曾討厭川普
川普遇刺》川普重回白宮幾成定局 台灣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