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顫患者最怕緊急開刀 抗凝反轉劑應急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5日電)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服抗凝血藥防中風,但若需緊急手術,凝血機制不能即時回復可能殞命。75歲黃先生跌倒需緊急開刀,幸好有抗凝藥反轉劑,15分鐘恢復凝血功能,順利手術。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今天表示,心房顫動因症狀無特異性,高達75%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症狀,導致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甚至有患者是中風才知罹患心房顫動。推估全台約有20萬至25萬人罹患,發生率隨年齡增長升高,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

江晨恩說,根據10大死因調查發現,台灣約每47分鐘就有1人因腦中風死亡;研究顯示,高達28.3%的腦中風是因心房顫動引起。當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流達到腦部,便會造成阻塞,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根據統計發現,每6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比一般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2倍死亡風險。

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為了降低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風險,必須服抗凝血藥物,讓血液不易凝固,達到預防中風效果。但服藥患者如果突然遇到車禍、跌倒、大量出血等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患者凝血功能能否即時回復直接影響手術成敗。

傅維仁說,傳統抗凝血藥物可靠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功能,但作用時間需15小時;若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半衰期短、可打凝血因子救急,但對於要搶時間救命的個案來說,仍常要面對兩難抉擇。

傅維仁表示,目前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有專一性的反轉劑,可以快速反轉抗凝血劑效果,就像為心房顫動患者設了一盞防中風的燈。服藥時就像開燈,緊急時刻需要打反轉劑時就像關燈,術後只要重新服藥,又可開啟預防效果。

江晨恩表示,傳統的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顱內出血,亞洲人是白人4倍;4款新型抗凝血藥劑出現是上天給亞洲人的禮物。目前其中一款有反轉劑,其餘款則研發中,預計幾年後就會問世。10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