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早餐可能是失智?健忘、失智怎麼分?3大腦部健檢揪出失智前兆

隨著人均壽命延長,失智症成為不少家庭不得不面對的議題,儘管目前醫學無法治癒這種近乎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介入,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想要積極面對老年疾病,可以先從搞懂失智症的誘發原因、前兆、風險因子3大重點開始著手。

 

失智不是健忘!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高齡長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就有1位失智者,疾病的發生也和年紀呈正相關,愈高齡比例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可達7~13%。

 

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但其實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記憶力,空間感、語言功能、抽象思考能力、認知能力、情緒都會連帶受影響;簡單舉例來說,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健忘,但如果忘記有沒有吃飯、不知道現在到底幾點,那可能就不是單純健忘,而是失智症狀。

 

顏佐樺指出,人腦能夠概念化思考的容量有限,因此事情一多,忘記某些事情均屬正常,但若長者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出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該有所警覺可能是失智症,並及早就醫尋求治療。

 

失智症的高危險因子有哪些?

顏佐樺說明,在失智症種類中,以「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最為常見。前者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這是造成失智症的最主要原因;後者則是受到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而導致的失智症,這也是為什麼腦中風患者、血管病變者、糖尿病患者會大大提升罹患失智症風險的原因,提醒有相關病史者不可輕忽。

 

另外,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也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因此,希望減少失智症風險,首要便是先在生活中剔除上述危險因子。

 

3大健檢項目 提早發現失智症前兆

腦部退化不容易逆轉,因此早期發現格外重要,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疾病會進展惡化為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是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此時若能診斷出來,把握時機給予藥物並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便能夠有效延緩疾病進程。

 

顏佐樺提到,臨床上,醫療機構會透過問卷、量表搭配心理師檢測、影像分析來判斷有無失智症與嚴重程度。但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則應更積極地透過下列檢查項目,分析出是否有罹患失智症風險:

 

1.腦部年齡檢測(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

高階磁振造影MRI,計算出腦部生理年齡與同年齡層比較,同步評量腦部退化程度。腦年齡與實際年齡±5為正常範圍,若超過過多則建議進一步詳細檢查。

 

2.基因檢測(脂蛋白E基因型分析)

阿茲海默症與一特定基因序列有關,基因檢測可以分析出是否有罹患失智症風險,若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則須特別留意。

 

3.問診評估

若檢查發現長者有重聽、聽覺障礙、抽菸、飲食缺乏特定營養素、缺少社交、無運動習慣,也都會列入失智症危險群。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失智惡化

實證顯示,飲食可以改善大腦退化的狀況,像是結合得舒飲食與地中海飲食而延伸出來的麥得飲食(MIND),提倡增加天然莓果類、葉菜類的攝取,並選擇能夠抗發炎的食材,如好的油脂、薑黃等,並避開紅肉等動物性食品,被認為能夠延緩阿茲海默症進展、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顏佐樺強調,上述的飲食建議,能幫助改善失智症的兩大成因,延緩退化速度,也有益心血管健康。另外,像運動、增強體能也是同樣原理,因此希望能降低失智風險者,千萬別忽略飲食與運動的重要性。

 

失智症前期並非無跡可尋,預防之道便是檢視自己的飲食狀況、定期篩檢做好健康管理。身為子女者除面對長輩的退化要有警覺,也別忘了自己要即早檢查預防,並重視平時自身的保養,營養素維生素B12、維生素D、魚油的保健做足,才能享受健康充實的人生下半場。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更多健康2.0報導
北市全額補助接種腸病毒疫苗 限定資格800名兒童省8000元
4星座6月要發了!這星座正財偏財都有 天降意外之財是他
女星星卉急性尿道炎發作血尿掛急診!泌尿道感染3大症狀要注意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