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讓你「戇神」嗎?《怣人不在》新生代藝術家帶你放慢腳步 從「失神」看見城市藝術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文/李羿嫺

閩南語「戇神」形容人的一種失神狀態,現代人日復一日忙碌的生活,偶爾會陷入「戇神」發呆、身心游離的時刻。府中15展覽《怣人不在》藉由吳佳容、邱怜禎、黃于洋、殷湘婷等4位藝術家以獨白方式訴說「在又不在」的心靈感受,透過展覽、藝術家的眼睛,帶領民眾放慢腳步,觀察時代變化,走進生活裡的失神狀態。

《怣人不在》中的「怣人」其實是指心神遊走的人,「你可以說他是放空,或者是靈感乍現的時刻,又或者是獨處、遇見藝術的任何方式」。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靜物〉將實物從紙張變回立體 吳佳容:藝術應存於實體空間

《怣人不在》作品包含靜態與動態藝術,像是吳佳容創作的〈靜物〉就使用許多重複的實體物件影像,例如各種水果、盆栽等,透過拍攝、影印、遮繪、模型到再次被拍攝,一張張重新組合,讓實物變成紙張後又重新回到立體,「我本來還滿著迷這種影像在不同載體上面交換,或是一點點把它錯亂的趣味」。

吳佳容認為藝術作品應存在於實體空間,但藝術傳遞給觀眾的東西可以非常輕鬆,大家不用擔心看不懂,也不用想著去大型美術館只是拍照,「我覺得藝術家有責任把作品好好展現給觀眾,讓藝術更貼近民眾」,即便走到展間可能無法感受到任何東西,仍希望不要帶給觀眾壓力。

《怣人不在》展覽者吳佳容。
《怣人不在》展覽者吳佳容。


▲《怣人不在》展覽者吳佳容。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怣人不在》吳佳容作品〈靜物〉。
《怣人不在》吳佳容作品〈靜物〉。


▲《怣人不在》吳佳容作品〈靜物〉。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回推一年將日曆慢慢著色!邱怜禎〈Re-Creation〉從日常間隙尋覓靈感

邱怜禎在法國當交換學生時製作著色日曆〈Re-Creation〉,從2022年10月往回推12個月進行著色的動作,宛如印表機似不斷往前推進,「其實它是一個記載未來的事情,它不是要讓你去回憶過去的事情,著色的過程它就很像是畫家在做顏色的編排」。

邱怜禎說明在著色過程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很專注,有某些時刻會突然放空,就像展覽主題所強調,「用日常間隙所得到的靈感,去呼應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舉動,或是我們生活的狀態」。

《怣人不在》展覽者邱怜禎。
《怣人不在》展覽者邱怜禎。

▲《怣人不在》展覽者邱怜禎。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怣人不在》邱怜禎作品〈Re-Creation〉。
《怣人不在》邱怜禎作品〈Re-Creation〉。

▲《怣人不在》邱怜禎作品〈Re-Creation〉。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必須〉集結疫情下活動 黃于洋:無論身份都能與藝術有所連結

台灣疫情最嚴峻之時,人們為了維持生活仍需出門採買食物、上班上課,其餘的時間都待在家中不敢出門,黃于洋以此為發想製作〈必須〉,邀請創作者進行「必須」與「非必需」之間的活動,將大家錄製好的素材放進手機裡,在台灣進行漫無目的的旅行,「雖然還是身處城市,但是我找到一個安身的所在,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這件作品想說的就是疫情壓迫現實」。

黃于洋認為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影像媒材對於現代人來說很熟悉,民眾看展時若是願意稍作停留去理解內容,對於創作者或大眾來說都是蠻好的事情,「你可能為了放鬆、獲得喘息、汲取知識,或者是看藝術家進行創作,無論你是不是藝術家、無論你有沒有創作,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都可以跟藝術有所連結、接觸,也可以不認同作品,這就是藝術自由的地方」。

《怣人不在》展覽者黃于洋。
《怣人不在》展覽者黃于洋。

▲《怣人不在》展覽者黃于洋。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怣人不在》黃于洋作品〈DASH掉的必須〉。
《怣人不在》黃于洋作品〈DASH掉的必須〉。

▲《怣人不在》黃于洋作品〈必須〉。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認神明為乾媽但看不見存在 殷湘婷透過摺花感受失神氛圍

〈乾媽的家〉則是殷湘婷的作品,她描述從小因緣際會認王母娘娘為乾媽,雖然乾媽這個詞聽起來很親密,但她卻認為是看不見的存在,於是決定透過摺花傳達對乾媽的思念及想說的話,想像乾媽形象及所在空間。展區內一片花海都是由殷湘婷親手摺捏、黏貼和組裝,她表示在摺花過程中會不自覺走神,甚至聞到花香、燒香的味道,正好與展覽主題失神不謀而合。

《怣人不在》展覽者殷湘婷。
《怣人不在》展覽者殷湘婷。

▲《怣人不在》展覽者殷湘婷。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怣人不在》殷湘婷作品〈乾媽的家〉。
《怣人不在》殷湘婷作品〈乾媽的家〉。

▲《怣人不在》殷湘婷作品〈乾媽的家〉。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藝術在人身上作用!《怣人不在》透過藝術尋找城市、世界縮影

提到城市與藝術的關聯,殷湘婷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觀眾在看作品時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藝術在生活中實踐,「藝術家要更努力讓民眾瞭解藝術,才有辦法在城市裡發酵,符合城市、民眾與藝術之間的需求」。

「藝術作品事實上不一定只能存放於場館內。」殷湘婷說,民眾透過藝術節、戶外公共藝術步行踩點,除了可以看展覽及作品,還能在城市裡隨意游蕩、游走。對此,吳佳容表示,城市是大家共同空間,藝術作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具備影響力,可以帶給城市居民意外的收穫,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

黃于洋則認為,美術館也好、限時展覽也好,「人在進來這個空間的時候,獲得片刻休息、獲得一些資訊,再回頭想想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我覺得藝術就是在人的身上作用」。

《怣人不在》展覽不需要刻意營造、花很多時間理解,「反而是可以跟我們一起從生活間隙找靈感,並轉換成作品的形式」,邱怜禎有感而發分享,現在藝術形式很豐富,生活在城市必定會與城市產生連結,藝術也潛藏在生活之中,「藝術可以說是城市的縮影,放大來看也可以說是整個世界的縮影」,透過展覽形式讓大眾了解他們在做什麼、關心什麼、發生什麼事,「藝術家在做這個時代改變的事情,我們要去觀察這個時代,然後展現它」。

府中15《怣人不在》展覽作者吳佳容、邱怜禎、黃于洋、殷湘婷。
府中15《怣人不在》展覽作者吳佳容、邱怜禎、黃于洋、殷湘婷。

▲府中15《怣人不在》展覽作者吳佳容、邱怜禎、黃于洋、殷湘婷。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延伸閱讀

大人來玩也能獲得「返老還童」神藥!《做圓》展覽從飲食、生活汲取藝術創作靈感

「別讓美學成為一種視覺霸凌!」輔大景觀設計系主任黃文姍: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