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猴痘(Mpox)疫情的10個問答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報導

台灣近期Mpox(猴痘)疫情升溫,已連續數週都有個案發生,疾管署在2023年4月18日的疫情週報公布4月9日至15日疫情狀況,新增15名Mpox確診個案,其中有13人是本土個案。

世衛已於2022年11月使用「mpox」取代猴痘一詞,降低命名可能造成的誤解或歧視。本文將會以mpox來取代猴痘的名稱。

隨著個案數增加、疫情可能持續升溫,查核中心採訪專家,並且整理疾管署、美國CDC、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提供與mpox有關的正知識,讓我們一起掌握mpox傳播、症狀、預防和治療等資訊,提早應對蠢蠢欲動的mpox假訊息。

Q1:什麼是猴痘(Mpox)?

A1:「猴痘病毒」是一種正痘病毒,1958年首次在研究用猴子發現此病毒,因此病毒被命名為猴痘。雖然被稱為猴痘,但這種疾病的來源仍然未知。

世衛已於2022年11月使用mpox,來取代猴痘一詞,以降低命名可能造成的誤解或歧視。

Mpox的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沒那麼嚴重,很少致命,也跟水痘無關。天花在 1980 年被根除,但猴痘仍在中非和西非國家發生。但過去是零星出現,2022年開始有全球流行的趨勢。

根據疾管署2023年4月9日至15日疫報資料,自mpox於2022年6月23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起,累計40例確診,分別為31例本土病例及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日本及美國各3例、德國、奧地利、馬來西亞)。

Q2:感染猴痘(Mpox)病毒會出現什麼症狀?致死率高嗎?

A2:Mpox的潛伏期約為3-21 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

Mpox的症狀是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尤其四肢最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者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圖:Mpox臨床病症圖示說明,擷取自台大公衛學院2022年6月29日新冠肺炎科學園地:大流行到地方流行影片

不過,疾管署觀察2022年的全球疫情發現,發燒等前驅症狀並不一定會出現,或是皮疹先出現,之後才有發燒等症狀;皮疹常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約2至4週才會結痂脫落。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

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有較高的重症風險,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Mpox的致死率低,疾管署分析國際文獻報告指出,2022年5月至12月底,全球確認感染mpox的8萬多病例中,絕大多數症狀輕微,約65人死亡;美國約3萬名個案中,有32人死亡,致死率為0.1%。

Q3:猴痘(Mpox)傳染途徑為何?

A3:Mpox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與確診個案親密接觸,包含直接接觸患者的皮疹、結痂,以及接觸他們的唾液、上呼吸道分泌物及肛門、直腸或陰道周圍區域。這種直接接觸可能發生在親密接觸的行為,包含性行為、擁抱、按摩、親吻、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

產婦若感染mpox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性接觸是目前台灣疫情的主要傳播途徑。

根據美國CDC的說明,接觸患有mpox的人使用過、但沒有消毒的物體、織物(如衣服、床墊、毛巾等)而感染mpox風險被認為很低。

從症狀開始到皮疹完全癒合、形成新的皮膚層前,患有mpox的人可以傳播病毒。美國CDC指出,新數據顯示,有些人可以在症狀出現前一到4天將mpox傳播給他人。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無症狀者可以將病毒傳給他人。

另外,由於mpox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因此,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有可能會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Q4:猴痘(Mpox)是否有飛沫傳染的可能性?是否需要戴口罩來預防?

A4:Mpox藉由飛沫傳染的機會低。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的同住家人才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Q5:接觸猴痘(Mpox)患者使用過的物品,會不會被傳染?

A5:美國CDC指出,因接觸mpox確診個案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織物等(如衣服、床上用品、毛巾等)而感染猴痘病毒的風險很低。

另在監所中的mpox病例調查研究指出,雖然生活空間相對擁擠,該調查報告問卷調查發現,在未發生性行為的超過50位住民中,沒有人被感染,即使床的圍欄(平常拿來掛衣物、倚靠著)有採檢到病毒的DNA。

Q6:去泳池、溫泉、旅館、健身房等場所,與感染猴痘(Mpox)有關嗎?

A6:Mpox病毒主要是藉由與確診患者親密接觸,因人體黏膜可能在接觸時破損,而讓病毒趁虛而入,不會因為泡溫泉、泡腳、游泳就被感染,民眾前往公共場所無須太過擔心。

目前並沒有研究有指出猴痘的感染與游泳池、溫泉水等相關,mpox為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場所本身不是問題。因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才是重點,尤其若處在缺乏免疫力情況下,因減少出入可能發生性行為的營業場所。

Q7:如何預防猴痘(Mpox)?

A7:接種疫苗是預防mpox的重要工具,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應接種猴痘疫苗。

避免與mpox感染者接觸,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高風險場域,並全程使用保險套。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三個月內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Mpox透過密切、持續的身體接觸傳播,在目前疫情中幾乎完全與性接觸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提供預防mpox的安全社交、性行為建議,提供高風險民眾避險方法。

此外,若前往流行地區,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和生食肉類;保持良好手部衛生,如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等,都可以預防感染猴痘病毒。

Q8:哪些人需要接種猴痘(Mpox)疫苗?

A8:人與人的親密接觸,特別是與不特定人士(如陌生人)的親密接觸(包含性接觸)是這波猴痘的主要傳染途徑。近六個月內有高風險性行為、猴痘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 應盡速接種猴痘疫苗。

目前疾管署有條件開放公費疫苗預約,民眾若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者等,可登記接種公費猴痘疫苗。沒有高風險行為者無須接種,且也無法順利登記。

Q9:猴痘(Mpox)疫苗的保護效力為何?有沒有副作用?

A9:台灣採購的猴痘疫苗為JYNNEOS疫苗,也就是外界一般所稱的「第三代天花疫苗」,該疫苗為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毒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的新疫苗,該疫苗屬活性減毒非複製型疫苗,由於不會在哺乳類細胞內複製,可視為非活性疫苗,安全性較過去的疫苗都來得更好。

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可能出現如疼痛、發紅、腫脹、肌肉疼痛等副作用, 但都是可以耐受且在數天內消失的程度。

接種第1劑猴痘疫苗14天後,保護力才能達到4至8成,所以在14天內仍要留意避免風險行為。間隔28天以上,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則可趨近於9成保護力。

Q10:猴痘(Mpox)該如何治療?

A10:大多數mpox患者在2至4週內完全康復,無需藥物治療。若有症狀,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

但有些免疫力低下、重症高風險者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台灣目前有儲備藥物Tecovirimat,供國內Mpox重症患者、嚴重免疫不全者、兒童族群(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孕婦及哺乳婦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