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舊捨不得丟?「儲物症」通常缺乏病識感!

常說節儉是美德,不過家裡東西越堆越多,而且都是用不到的東西,恐怕已經罹患儲物症。調查發現,將近八成的儲物症患者,無法停止收集物品,造成家人和鄰居很大的困擾。

走進屋內,堆積如山的雜物,宛如垃圾場。

妹妹 溫女士:「 (這樣住有多久了?) 好久了。(您捨得丟掉這些東西嗎?) 要穿的,為什麼要丟掉。」

相依為命的姊妹倆,在整棟的磚瓦屋內,堆滿了數十年來捨不得丟的物品。

姊姊 溫女士:「 (屋內)蟑螂、老鼠會(有)啦。(看到怎麼辦?) 不理牠啊,老鼠比人多啊。」

慈濟志工 鍾繐如:「姊姊就是睡在這個衛生紙,這些一包一袋一袋的東西的上面,她這裡沒有床,我們真的好擔心喔,你看她這個都已經塌陷了。」

大林慈院身心科醫師 蔡瑞修:「(物品)積到會影響到他本身的功能,或是影響到社區的安寧,或是影響社區的環境,這個大概就是屬於『儲物症』。」

國內儲物症患者占總人口的2~5%,並不算罕見,以單身者居多,像雙雙單身的這對姊妹,一直無法克制囤積物品的欲望。

苗栗頭份市頭份里長 湯德富:「 真的(姊妹家)連走路你都要小心一點,所以我們(屋主)姊姊就(在家裡)跌了好幾次。」

大林慈院身心科醫師 蔡瑞修:「他們(儲物症患者)對於不是很熟的人,敵意還滿強的,所以不要一去(他家)就趕快把它(物品)除掉,這樣有時候會引起衝突。」

志工和里長耐心溝通,只要獲得姊妹倆的允許,就會展開居家大掃除。

儲物症患者,可能由多種疾病誘發,包括重度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強迫症、自閉症和認知功能障礙。

大林慈院身心科醫師 蔡瑞修:「問一下個案,他有沒有重大傷病的殘障手冊, 你只要看到有這個,大概就知道可能是有這個(儲物症)問題。」

儲物症患者不單需要乾淨的生活空間,更需要別人為他彌補心靈創傷。

慈濟志工 張煥奇:「她們是封閉式的生活太久了,我們慈濟希望能夠多陪伴,就是鼓勵她(姊妹倆),怎樣走出來(儲物症陰霾)。」

掃除屋主心裡的執念,可能比清除屋內的垃圾更加困難,因此協助就醫,長期陪伴,才是治療儲物症病患的最好方法。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汐止靜思堂大覺者安座 慈眼看照大千世界
不忘921跨海援助情 馳援土耳其救災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