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定期檢查導致老翁肝癌大復發!醫用「2方法」救命

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亞洲地區更是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醫師表示,曾經罹患肝癌的患者,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然而,許多人在康復後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導致病情復發的風險大幅增加。

72歲的張姓老翁20年前罹患肝癌,經過成功治療後一直保持健康。由於近年來疏於回診追蹤,今年初突然出現嚴重黃疸症狀,皮膚變得「宛如橘子一樣黃」。就醫檢查發現,肝腫瘤已經長到7公分,並且阻塞了膽囊管及肝門靜脈,手術難度極高。

免疫療法+好神刀 老翁重獲新生

經過詳細評估,醫療團隊決定採用免疫療法和「好神刀」放療雙管齊下的方法進行治療,最終成功縮小腫瘤,保住了一命。收治該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表示,患者20年前肝腫瘤約14公分大,經過手術切除和光子刀放療半年後,腫瘤完全清除,患者重新獲得新生。

術後,患者都有定期追蹤,一年多前因公務繁忙,因而未到醫院定期追蹤。今年初他發現眼睛黃濁,皮膚出現橙黃色,並伴隨食慾不振,於是趕緊回診。經抽血檢驗,「總膽紅素」飆高到37(正常值應小於1.2mg/dl),合併有腎衰竭症狀,超音波檢查發現約6公分大的肝腫瘤。

王博民指出,由於患者腫瘤位置與前次接近且表層纖維化,無法使用內視鏡引流,醫療團隊決定採用「經皮穿肝膿瘍引流術(PTAD)」引流膽汁,降低黃疸指數,接近正常值後,再進行免疫療法合併「好神刀」放射治療。經過四週、20次療程後,腫瘤體積減少2/3,「總膽紅素」也降到2.75 mg/dl。

定期追蹤可降低復發風險

王博民強調,B肝帶原者屬於肝癌高風險群,即使曾經治癒,但再發機率仍然很高。研究顯示,根除性治療後的第一年有約2成肝癌病人復發,5年內復發率高達5至7成。因此,定期追蹤對於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他呼籲肝癌或是B肝帶原者,每3至6個月應安排追蹤肝功能、胎兒球蛋白及胎兒球蛋白,必要時可縮短追蹤時間,或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甚至是血管攝影,確保病情得到及時監控和處理,降低復發風險。

王博民
王博民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