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AI取代你?快鍛鍊耐煩溝通力

事實上,人工智慧(AI)未來發展成什麼樣,可能很多人不關心,或者說看看電影就夠了,但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怎麼辦,這是關係到生活的重要問題。

我曾經採訪十來位專家,詢問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多少人類工作?各個專家的共識是: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之間,隨著機器學習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會在各領域大面積使用,目前的重複性勞作、簡單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未來交給人工智慧去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具體有多少工作會被取代還說不清,白宮的報告給出的數字是當前工作的四七%,麥肯錫報告估計是四九%,Siri的創始人之一諾曼.溫納斯基估計的數字是七○%。即便按最低估計看,也有近一半工作受到威脅,不可謂不嚴重。

我之前的作品〈北京折疊〉預測了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造成的社會影響,但並未完全預測到技術發展的方向,我當時以為受衝擊最大的是底層勞動力,但實際上,按照目前的技術趨勢看,反而是初級和中級白領工作最容易被取代。底層勞動力只有工廠工人容易被取代,服務業的底層勞動力反而很難被取代,因為機器人的靈活性不如人,非標準工作環境會讓機器人無所適從。相對而言,很多白領工作因為工作環境簡單、工作內容重複,基本上是與數據和文件打交道的工作,很適合人工智慧去做。

如果真的出現大量工作被取代的情景,可以預測,未來的工作需求將是兩極化,在人工智慧可以取代的工作領域,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少,人員會冗餘,職業收入也會越來越低;相反在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或者全新的就業崗位上,工作機會越來越多,人才越來越搶手,工資收入也會越來越高。

那未來我們該如何去做呢?未來需要的,肯定是三大類能力:與人工智慧相處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超越人工智慧的能力。

與它相處:利用它幫你做事

第一種能力,是圍繞人工智慧發展產生出的需求,這個領域要求人能理解人工智慧、改進或發展人工智慧,或者至少能與人工智慧工具和諧相處,並利用工具做事,正如今天我們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發展自己的事業版圖。

我們首先要知道,與智慧世界相處,基礎思維能力仍然是重要的。智慧時代知識技術更新很快,需要的是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讓自身更新的速度與時代匹配。而自我學習能力,最需要的是良好的自主閱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自我反思能力。閱讀和數學抽象思維不是人類本能,必須通過系統化教育打好基礎。但我不贊成僵化灌輸的教學法,學習語文、數學,不是學習背誦和計算,而是要理解語言表達的內涵、抽象思維的邏輯。

未來圍繞人工智慧會有一系列衍生職業,甚至行業,即使不懂得人工智慧背後的技術原理,只要能充分理解它的應用場景,也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人工智慧工具,改善生活和社會。例如利用人工智慧完成行銷和客戶服務,借助人工智慧進行市場數據分析,將人工智慧用於改善物流,達到更高效率、更方便快捷的社會生活。

與人相處:情感溝通它不會

第二種能力,是人際溝通領域的需求。即使人工智慧大力發展,它們理解人類世界和人類心思仍然有較大差距,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際溝通。尤其人工智慧接管大量基礎單一型工作之後,剩下的絕大多數職位可能都集中在需要人與人大量溝通協作的板塊。

我們可以想像,未來不可能像過去一樣,一份工作可以一成不變的做一輩子。標準化工作都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而非標準化工作,一般都意味著大量不確定性,需要不斷磨合、團隊協作、溝通、修改、隨機應變、相互妥協。例如一個節目攝製組,一些形成慣例的機位攝製可能可以自動化運行,一些基礎腳本和服務工作可以每期交給人工智慧,但是每期節目仍然需要大量現場臨時調整、參與節目的嘉賓溝通、節目本身的創意溝通、人與人協作。未來在情感關懷與陪護、人的社交娛樂方面,也會有更多基於心靈溝通的需求。

超越它:用世界觀和創造力

第三種能力,是我自己更為看重的,未來更需求的關鍵能力:世界觀和創造力。

世界觀是常識的升級,是我們對世界的全景認知。目前,人工智慧理解專業問題已經非常出色,但綜合性問題仍然讓其非常困擾。圍棋人工智慧可以下棋、醫療人工智慧可以看病、金融人工智慧可以投資、銷售人工智慧可以推銷,然而沒有人工智慧可以用同一系統學會兩個領域的事。它們可以從海量專業數據中總結規律,但是回答不出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問題——日常生活的問題總是涉及跨多個知識領域的綜合常識,而我們人類,對此有天然的本能。我們能夠建構整個世界的模型,把人放在大量背景知識組成的常識舞台上,對其行為加以理解。

IBM的人工智慧Watson幾年前就輸入了維基百科的多學科知識,也在知識競賽中打敗人類選手。但是世界觀並不是碎片知識的堆積,世界觀是世界模型,讓我們有跨專業的創新能力。我們能夠從物理和生物的結合中做出蛋白質組學,能把音樂領域理論帶入建築設計,能將政治、經濟知識與生活場景對應,最終以普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產品。讓多學科門類知識搭配組合,創建更有意義的事物,這是目前的人工智慧難以跨越的一步。

創造力是生成有意義的新事物的能力,它是多種能力的綜合,一方面要求理解舊事物,另一方面能夠想像新事物。目前人工智慧有一種「偽創造力」,只要一個程式,就可以隨機生成一百萬幅畫,或統計暢銷小說中的語詞和橋段,進行模仿和組裝。但這不是有意義的創造,它們不懂它們創造了什麼。

真正的創造力是對問題的深刻洞察,提出與眾不同的全新的解決方案,或對想像的極大拓展,讓奇思妙想轉化為可實現的全新作品;或是對人性的複雜領悟,把人心不可表達的感觸轉化為可表達的感人藝術。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感受,就沒有真正的創造力。創造力仍然是人類獨特的能力,它需要太多人類特質做基礎:審美能力、獨特的聯想能力、敏銳的主觀感受、冒險精神、好奇心和自我決定,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切換,最後,還需要對事情強烈的熱愛。

創造力讓人不斷拓展自身的邊界。在越來越大的版圖中,慣例的事交給機器做,人類永遠能在新大陸找到存在空間。

●小檔案_書名:人之彼岸

作者:郝景芳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年5月1日

郝景芳 簡介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於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從事宏觀經濟研究。作品〈北京折疊〉獲2016年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是雨果獎第一位亞洲女性得主。其他著作有《流浪蒼穹》、《生於一九八四》、《孤獨深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