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拖垮建商 業者籲信用管制退場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勝宏建議,信用管制措施應做出調整,提高貸款成數,避免中、小建商面臨資金斷鏈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勝宏建議,信用管制措施應做出調整,提高貸款成數,避免中、小建商面臨資金斷鏈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打房力道強勁,影響產業發展,對此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勝宏表示,央行信用管制措施應做出調整,提高貸款成數,讓資金妥善流動,避免中、小建商面臨資金斷鏈風險,進而影響民生。

陳勝宏分析,央行自2020年起一連推出5波信用管制措施,甚至政府會突然限縮房貸成數,造成購屋者簽約後,出現自備款資金缺口,導致交屋糾紛。

他說,除了房貸成數的影響,建築業正面臨歷年罕見的工料雙缺、飆漲的困境,工程成本及工期難以掌握,再遭逢央行限制土融最多貸5成及限期18個月動工等規定,形成雙面夾殺,建商經營陷危機。

另外,陳勝宏指出,根據全國住宅價格季指數統計,六都住宅價格指數除新北市增加2成、台北市增加1成外,其他4都經增加3成以上。以雙北以外地區為例,4000萬住宅認定為高價住宅,而限制一般民眾只能貸款4成,這種10年前所定標準,已不合時宜,且嚴重影響民眾購屋權益與產業發展。

「信用管制措施應退場!房地產若惡化,政府事後救濟將花費更多的資源、資金。」他提及,目前房市已趨於平穩,央行融資管制應滾動式檢討調整。因此,他建議,首先應鬆綁土地融資額度,再取消「18個月內動工興建」限制,最後提高「高價住宅」認定金額及4成貸款上限。

然而,政府為了打炒房,不斷祭出各種措施。陳勝宏說,包含央行2020年底已實施5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財政部祭出「房地合一稅2.0」、內政部「實價登錄2.0」及「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加上19日三讀通過的「囤房稅2.0」,各種措施手段過激,已經嚴重影響產業正常經營。

以囤房稅2.0為例,陳勝宏說,起造人興建的待售餘屋,是存貨不是囤房,一領到使用執照就要課徵2至3.6%的囤房差別稅率,等於直接與囤房劃上等號,相當不合理;政策造成稅額成本增加,最終將轉嫁到購屋民眾身上,想要降低房價,猶如提油救火。

此外,他說,平均地權條例2.0的修法,期望建商先建後售,但囤房稅的修法卻對先建後售者施加懲罰,政策之間存在矛盾,建築業不知應如何配合;當「投資客」已被抽離市場後,建議政府應該停止打房措施,避免民眾與產業界處於不確定的交易風險當中,也減少對經濟發展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