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許文龍:有需要的才是財富,剩下都是空的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攝影者:攝影・張家毓)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攝影者:攝影・張家毓)

撰文者:商周集團執行長 郭奕伶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過世了。他是我敬佩的企業家,他的商業策略、管理哲學、人文藝術素養與人生信仰,都是那個年代裡最獨特、也最有情懷的企業家。

懷念許文龍,我想起2005年7月30日晚上的一場深夜專訪。當時,我與商周記者鄭呈皇一起參加許文龍的家庭音樂會。

在台南友愛街的老房子裡,七十七歲的許文龍慎重地穿起白襯衫、打著花領帶,拿起曼陀鈴閉眼撥弦,從望春風、日本老歌、法國香頌、藝術歌曲一路演奏到國語民歌。席間,他更換不同的樂器,曼陀鈴、小提琴、鋼琴與吉他,陶醉在旋律中,還要我們跟著唱和。

音樂會後,他和藹地與我們天南地北暢談,即使到晚上十二點,他依然精神奕奕,一個呵欠也沒有。

我想起當時他對財富的看法,如今讀來,依然雋永。

-

人的困難不是要如何賺錢,而是錢要如何換成快樂和幸福,這個Know-how,現代人完全都不見。

就像三餐可以吃,就是快樂,可是人都在想其他的東西。一直拚命賺錢,結果有一億,看別人有兩億;太太說隔壁比較有錢,丈夫如何,你就要拚兩億;再聽到對面的有三億,就來拚三億;結果看到王永慶更多,就更要拚。

到最後,變成蓋子給你蓋下、釘子釘下去,才知道原來什麼重要(笑)。我媽媽沒念書,但她的觀念很偉大,就是她傳我的。就是看事情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快樂。你看我們今天晚上的表演就很快樂。

(現代人)就是變形了,究竟你要追求什麼?(都在)追求空的東西,要銀行多一個零,但多一個零也不能吃,也不會活得比較久。

台灣要走的路絕對不是要多賺錢,而是人民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馬克思曾經說過很偉大的話,他說:「餓到半死的人,第一粒麵包是他的生命,不吃會死;第二粒是快樂,第三粒就是毒了。」

有需要的才是財富,剩下的是空的。

所以說,我們是要留錢給子孫,還是留空間給子孫?

我是主張要留空間、文化給子孫。如果一個人三餐吃不飽,你要去拚命,但如果大家三餐都吃得飽,你還要去拚命嗎?犧牲所有一切?

錢是要花才是錢,不然就是紙。

-

台灣人是經濟動物,總說愛拚才會贏,為了賺錢要拼盡所有,但許文龍四十年前就說,「我不做最賺錢的企業,而是要做最幸福的企業,」當時他立下的這個願景,如今看來,是最有遠見、也是最永續的價值觀。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留人才,說到底是「給個未來」!許文龍:有義務讓員工幸福,不要讓他們的小孩為爸媽擔心

從頂級提琴到全球最後一批非洲動物標本,許文龍怎打造「人人看得懂」的博物館

愛看書,但不看經營管理書!影響許文龍一生最大的是「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