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白,不知道怎麼說出口?超自然互動3技巧,成功攻陷對方心房

白娘子趁下雨騙許仙打傘,牛郎趁織女洗澡拿走她的衣服⋯⋯愛情的開始總得有一個人先主動透過邀約來表達情感:你先,還是我先?愛的本質就是溝通,如何有效溝通、適當表達情感成為很重要的一環。「有效溝通」是指使用口語和非口語(也就是肢體語言),即用適合我們的文化與當時情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希望與夢想的能力。「適當表達情感」是指運用「有效溝通」的技巧要領,在增進彼此的心理親密關係上,屬於「進階」的人際關係互動「社交行為」。

「適當表達情感」宜視彼此目前的關係狀態來表達,彼此都有喜歡的念頭就可以適當表達出來並安排約會活動,以互動增進彼此心理親密關係的發展(亦即自我的揭露程度),其情感互動可以依下面三個面向來增進:

1. 「寬度」(breadth):是指兩人約會共同活動的範圍,寬度愈廣表示兩人花愈多的時間參與共同的活動,親密程度愈高。例如:除了常見的吃飯、看電影⋯⋯,還可以一起爬山,挑戰艱困的戶外活動等等。

2. 「開放度」(openness):指約會時兩人能敞開心門,讓對方走進自己的內心,表達情感與交換想法的程度。

3. 「深度」(depth):指情感交流的層次,除了兩人參與和分享外在活動與內心世界之外,彼此願意融入對方世界且與之結合的程度。例如:男女雙方互許承諾。深度愈大表示兩者之間的關係愈親密。

下表說明情感交流深度的五個層次,層次愈高代表關係愈親密:

<cite>適當情感表達與溝通 從朋友增溫到情侶的約會技巧 (圖/PCuSER電腦人文化提供)</cite>
適當情感表達與溝通 從朋友增溫到情侶的約會技巧 (圖/PCuSER電腦人文化提供)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偉翔可以怎麼做呢?可運用上述情感表達與溝通,採循序漸進的三階段策略:

(一)主動安排「社交約會」活動

偉翔一開始在系辦打工認識小萱,小萱經常向偉翔請教,也願意分享自己的事,很自然開展兩人單獨交往的社交約會(以學長學妹的關係)。這是很棒的開始,可增進彼此熟悉,也從中學習社交禮儀。可惜因偉翔缺乏自信及勇氣,很少主動邀約,也較少談論自己的事,導致小萱無法清楚明白偉翔的真正情感。所以建議偉翔:首先要肯定自己有被愛與愛人的資格,建立自信心,安排多樣化的社交活動,例如:參加娛樂活動、一起學習新事物⋯⋯,學習去愛人。即使被拒絕,也不用難過,就當作是練習社交技巧。

(二)在與對方「較頻繁的約會」中適當表達情感

此階段是要確定對方是否也喜歡你,不過尚無法固定成為情侶。可運用情感互動的三個面向來拉近距離:

1. 寬度:偉翔應對自己有信心,多安排約會活動,除了二人世界之外,還可邀請小萱加入自己的社交圈,建立共同的朋友關係,必要時還可透過共同的朋友,讓彼此在一起相處「自在」。

2. 開放度:如果小萱尚未有固定男朋友,那偉翔需要在約會時明確表達喜歡對方的信息。此時因為彼此仍是朋友,所以在情感的「口語表達」上不宜逾越朋友關係(例如:不要跟對方說「我喜歡你」,「我愛你」,更不要衝動告白),但又要清楚釋出希望朝向情侶關係之意願,例如:我很「欣賞」你的某項特質、「讚美」對方的某個好行為⋯⋯這些欣賞與讚美宜「具體」,勿「籠統」,以展現真誠。當然偉翔也應敞開心房,多說說自己的事,好讓小萱更了解認識他。

3. 深度:「非口語」的情感表達,有時更能測出彼此的關係深度,例如:「用眼神傳情」,如輕鬆友善的眼神接觸、淺淺的微笑;「自然的肢體接觸」,如紅燈快亮,牽她的手一起快步過馬路。

此外,當小萱詢問該留台北或回台南實習時,偉翔除了理性分析,亦可說出自己的感受,清楚傳達心意,例如:希望小萱能留在台北實習,因為「很重視小萱這個朋友」、「想常常見妳」、「想找妳聊聊」(表達自己對小萱的「欣賞」與「期待」,此時仍不宜用「喜歡」或「愛」這些壓迫性用詞)。透過清楚地情感表達,試探對方的心意,如獲得好回應,則彼此關係可加溫朝向情侶關係;萬一對方目前沒有其他想法,也可平常心,先退回朋友關係。

(三)設法進入「固定對象」的約會

當二人已習慣單獨與對方約會,未再與其他異性朋友約會,但口頭上還沒承諾彼此是情侶關係,此時「曖昧階段」是最煎熬的,如果直球對決向對方「告白」,可能會因壓力過大嚇跑她。若能懂得配合情境和彼此的熟度釋放「微意圖」,便能產生做球的效果,對方會更好地回應你的善意和邀請。例如:當小萱約偉翔吃飯,提及她喜歡同公司的男實習生,但這位男生從來沒開口邀約她,是否她真的那麼沒有吸引力嗎?偉翔這時大可先承接小萱的情緒,進而擴展「開放度」,「自我揭露」心事,真誠表達對小萱的情感。千萬不要故作冷靜,毫無溫度地講述看法,使兩人的溝通永遠停滯在第二層次,而無法向更高層次邁進。

本文授權轉載自PCuSER電腦人文化《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原標題:適當情感表達與溝通,從朋友增溫到情侶的約會技巧

責任編輯/游舒婷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