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迪士尼?先忘掉綠幕,看一看他們的虛擬製作新技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大娛樂家,36氪經授權發布。

盡管Disney+已經推出了三部漫威宇宙劇集,但對於這一志在追趕Netflix的超級流媒體平台來說,其到目前為止帶來的最重要原創內容無疑還是星戰劇集《曼達洛人》,兩季內容為Disney+帶來了大量訂閱用戶,並且成功留住了這些人,而尤達寶寶這一角色的出現也讓迪士尼又多了一條大熱衍生品商品線。

可以說從漫威跨界到星戰的製片人喬恩·費儒,以衍生劇出發,讓星戰IP重新煥發出了全新生命力,特別是相對於不斷喪失人氣的星戰電影來說,《曼達洛人》無疑也對很多非星戰粉絲更加友好。

《曼達洛人(第二季)》劇照

當然除了為劇情設定基調之外,喬恩·費儒作為製片人的另一大貢獻或許更不為人所知,作為迪士尼兩部特效大片《奇幻森林》與《獅子王》的導演,他始終保持著探索新技術的熱情,而來到迪士尼大筆投注的《曼達洛人》,一項名為Stagecraft的全新虛擬製作技術的使用,也再次讓好萊塢的工業流程進入到了又一次革新當中。

同時這一整套解決方案的實現也再次證明,迪士尼不僅擅長做內容,更是一家精於做硬件與玩技術的公司。

靠LED牆代替綠幕,特效製作進入新紀元

電影發展到現在,在製作層面基本上已經越發向科技行業靠攏了,尤其是在那些需要海量特效的視效大片,佔據整個製作週期最長時間的往往都是後期特效部分。

如果稍微看過像《復仇者聯盟》或是《流浪地球》這些作品的幕後特輯,不難看到大量的綠幕拍攝場景,而正是這些場景最終轉化成為宏大的宇宙空間或是刺激的戰斗場面。

事實上綠幕拍攝也不單單是這些超級大片的專屬,不少國產奇幻劇也沒少用這項技術,甚至還做出了不少“創新”操作。或許還有人記得鐘漢良和Angelababy主演的古裝劇《孤芳不自賞》,主演二人只拍近景和特寫,大量鏡頭都是在攝影棚內用綠幕單獨拍攝,然後摳出再和別的演員合成的,堪稱是那幾年影視資本大躍進的一大發明創造。

當然,利用綠幕技術進行角色扣像來補拍也並不罕見,不過一般多用在無法復原場景的補拍或是應急性演員替換上,扎導新作《活死人軍團》裡那位女直升機駕駛員所有戲份其實就是全程綠幕拍攝,再用後期補進全片的,因為原先的演員因為行為不當被Netflix開除了。

《活死人軍團》通過綠幕實現角色完整補拍

綠幕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好萊塢大片的標配,畢竟有太多現實中不存在的場景需要依靠後期製作來呈現。

但這一技術也同時帶了各種問題,高昂的製作成本和繁復的製作過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演員表演與攝影調度的傷害,畢竟使用綠幕就意味著演員大多數時候都需要靠腦補場景來表演,尤其是對部分演技本就不佳的演員來說,綠幕表演更是放大了其表演的弱點。攝影師也需要讓自己去遷就綠幕,畢竟一切都要為昂貴的後期特效服務。

因此籌備《曼達洛人》的拍攝時,製片人喬恩・費儒就想要將他之前在《奇幻森林》與《獅子王》使用的部分技術整合到一起,從而打造一個全新的製作範式。最終他和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工業光魔一拍即合,合作研發出名為StageCraft的系統。

有了這個系統,創作人可在前期在VR中對拍攝場景進行設計,而在拍攝期間,事先設計和製作好的虛擬景觀則會在一個270°的環形LED屏幕上進行顯示,這一裝置被稱為Volume,開拍後演員與攝影師都身在其中,而鏡頭記錄下來的便幾乎已經是“成片效果”。

使用了StageCraft與Volume之後,被近乎真實場景包裹的演員在表演時顯然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導演與攝影師也能更直接地進行構圖,做到“所見即所得”。

《曼達洛人》第一季在Volume中的實拍效果

這其實並不是工業光魔第一次用 LED 屏幕協助拍攝。此前,在拍攝《俠盜一號》時,工業光魔就曾用 LED 屏幕作為互動光源,模擬需渲染背景會產生的燈光,但當時屏幕上的內容則質量還沒足以成為直接背景。

從更加具體的細節來看,如今這塊被稱為“Volume”的超大屏幕高約6米,周長將近約54 米,由1326個獨立LED屏幕組成,同時還包含了一塊高分辨率LED顯示器的“屋頂”。

Stagecraft和相比過去那些小型LED背景的最大創新之處在於,不僅其顯示的圖像是由強大的GPU以逼真的3D方式現場生成的,而且該3D場景直接受到攝像機的移動和設置的影響。如果攝像機向右移動,圖像就會改變,就像真實場景一樣。

在第一季通過這一系統成功拍攝之後,工業光魔也在繼續改進其技術,在第二季拍攝時推出了StageCraft 2.0,這次它不僅改了StageCraft的大小,還對它的形狀進行了各種新實驗。

Richard Bluff是《曼達洛人》視覺特效總監,同時也是工業光魔視覺效果主管,他在星戰的官方博客裡說道“在第一季我們做了一個實驗,討論的話題都是這個LED牆應該有多大。現在到了第二季,我們不再畏首畏尾,准備大干一場了。”

《曼達洛人》製片人喬恩·費儒與視覺特效總監Richard Bluff

第一季中,攝影機在Volume裡捕捉3D實時背景。不過,工業光魔在第二季擴大了攝影機追蹤范圍,不僅在Volume裡放置追蹤設備,還在Volume外做了更多文章。

如果觀眾仔細留意,會發現《曼達洛人》裡有不少拍攝主角默默行走的長鏡頭。

在第一季裡,人物走過的路其實都在Volume的包圍圈裡,但第二季,整個行走路徑直接延伸到Volume的LED牆之外,一直深入到非攝影部門所在的位置,使得其應用場景變得更加廣泛。

“這個系統的奇妙之處在於,現在劇組每個人都在同一個頻道上了,”執導過幾集《曼達洛人》部分劇集的導演羅德裡格斯在工業光魔近乎是懸技的展示視頻中說道。“它激發了演員,它激發了電影製作人現在能實時看到他們正在拍攝的東西。這就像你終於在燈光下作畫了”。

省錢還省時間,追求自制的愛優騰芒不考慮下?

作為替Disney+打響頭炮的重量級作品,迪士尼為《曼達洛人》提供的製作成本幾乎也已經觸及了當下劇集的天花板,每集成本超過1200萬美元,一季八集下來已經整體製作成本幾乎肯定會破億,但即便是這種最頂級的製作水準,製片人依然需要考慮如何最大化去利用這些製作經費,而整套StageCraft系統也的確幫助劇組壓縮了部分外景的拍攝時間和經費。

一方面劇組不用在大規模的實地勘景,即便是需要某些特定場景也只用拍攝下來轉化為素材即可,另一方面則是時間,對於自然景色來說,每個時間段光線都在發生變化,這也讓部分鏡頭的反復拍攝因為需要等待天色變化而導致時間花費過長。

Richard Bluff在接受《美國攝影師》采訪時就提到,一般來說,他們可能一天會換兩次場景。

《曼達洛人》第一季在Volume中的實拍效果

更重要的是,LED屏幕上顯示的場景是可控的,這也意味著,那些在自然條件下存在很短時間並且需要耐心等到的“完美時刻”,可以被電腦虛擬製作後隨時調用。

“我們可以將原本日落前那兩分鐘“冷藏”起來,將這完美狀態沿用 10 小時。”負責《曼達洛人》部分攝影的Barry Idoine說道。

當然這一整套被稱為“虛擬製片”的系統,不僅僅只是單純有強大的硬件支撐,在軟件方面更是進一步模糊了影視製作與游戲開發的界限,因為StageCraft系統之所以能夠在Volume上做出實時變化的逼真效果,得益於其和Epic Games的密切合作,並使用了後者的招牌技術——虛幻引擎4。

工業光魔和劇組的美術組、道具組密切合作,把這些部門做設計的原料、製作的東西和涂畫好的道具都掃描好,導入虛幻引擎4給各個組做VR勘景等前期預覽工作。最終確定好的內容可以導入Unreal、Houdini、3DS Max等其他DCC應用中,在拍攝當天再把它導入Helios實時渲染器中,畫面就會精準地出現在LED牆上。

可以說虛擬製作完全改變影視製作流程,大量後期工作成為了前期准備的一部分,而現場拍攝則讓導演和攝影師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通過StageCraft系統,現場拍攝實現了“所見即所得”

Epic Games的首席技術官Kim Liberi也表示:“追求視覺效果已經把製作電影的樂趣逐漸消失”,他在進入游戲領域之前曾在盧卡斯影業和工業光魔工作多年。“當你面對一片綠幕,以及演員身上穿戴著像乒乓球或網球裝備的表現時,對於演員和導演來說,這都成為一種了相當令人生畏的經歷。我認為我們在這裡能夠做的是把控制權還給電影製作人。”

由於新冠疫情導致過去全球取景拍攝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也讓虛擬製作技術迅速迭代,並被視作一種“後疫情時代”的全新解決方案。

英國Garden Studios的虛擬製作主管Mark Pilborough-Skinner在接受Sky News的采訪時就提到:“大約一年前,虛擬製作或多或少都只是理論上的前沿技術,實際使用它的作品並不多,但現在不僅是頂級製作,甚至中小規模的製作都開始在使用它。”

對於愛奇藝騰訊視頻這些如今大力發展原創自制內容的國內流媒體平台,發展和採用虛擬製作技術完全能夠更好的為其自制目標服務。

先拋開無法短時間內快速提高的質量不談,即便是在每年的內容產量上,國內流媒體距離國際平台依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這一技術能夠明顯縮短拍攝週期,並且更多前置化的特效投入,也會讓後期拍攝擁有更大的容錯率。

就目前來看,部分國內影視公司已經開始注意到這項技術,並開始嘗試投入。今年上影節的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上,橫店影視城影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雷光就表示,橫店已經擁有LED棚等拍攝技術,並在3月做了一次LED虛擬拍攝的推廣周活動。

不用糾結燈光和後期製作,攝影師獲得了更多發揮空間

志在成為“半個迪士尼”的融創文化集團總裁孫喆一也表示,目前融創文化正在從好萊塢引進這項技術,今年就會開始嘗試相關的拍攝方式。融創文化旗下的視效製作公司Base FX,早前也作為特效製作方之一參與了《曼達洛人》的後期製作,擁有一定的參與虛擬製作的經驗。

而騰訊作為Epic Games的大股東,想要獲得虛幻引擎相關的技術支持甚至是獨家的開發團隊顯然也並非難事。

應該說迪士尼再一次向外界展示了他們強大的技術開發與整合能力,而這其實就是國內影視公司和視頻平台一直心心唸唸的影視工業化,因此與其將錢和時間花在“元宇宙”這樣尚且虛無縹緲的概念上,不如認真研究下虛擬製作的技術環節,爭取盡快把每年發布的華麗片單快速轉化為現實,才有機會真正實現更多遠大理想。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