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真愛? 高師大游美惠:先戳破「浪漫愛」虛假泡泡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所游美惠長時間擔任中央、地方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對於修習愛情學分,有著獨到見解。(攝影/林俊孝,人文·島嶼授權轉載,下同)

愛情是什麼?這問題100個人可能會有101種答案!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愛情兩個字寫起來很簡單,但在親密伴侶互動關係中,要能夠相互理解與尊重另一半,卻一點都不容易。每當打開電視、滑手機,便有無數戲劇、歌曲,以及說不完的戀愛故事,都充滿著對愛情的美好描繪,不禁讓人幻想這些虛幻的感情情節,也能在現實生活真實重現嗎?

其實,這些耀於眼前,看似可以找到幸福的浪漫愛情故事,但想在真實社會中探得的機率,相當渺茫!

小說、影視作品中的浪漫愛固然美好,但現實生活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走進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所,遠遠就能聽到一個爽朗親切的聲音。她是在過去有完整社會學訓練,後來專注投入性別研究,且長時間擔任中央、地方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的高師大性別研究所游美惠老師。

因為學術研究、校園性別案件調查的經驗,讓游美惠看待愛情時,總能融入性別分析、社會學觀點,深入探討一段感情所遇上的疑難雜症,但眾多問題中,她發現「浪漫愛」的迷思,對大專校院同學感情觀,以及實踐親密關係有著龐大影響力。

浪漫愛,是「愛」還是「礙」?

你知道嗎?小說、歌曲、偶像劇到電影中的愛情故事,恐怕會耽誤很多人的大好人生。「『浪漫愛』就是端倪!」游美惠憂心忡忡地說。舉例來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樣羅曼蒂克的廣告詞深入人心,塑造了人們守護愛情的完美典範,也說明了時下流行文化混合著消費主義所建構的「浪漫愛」。

終究,浪漫愛被建構成具有「階級」色彩的情感表達方式,資本主義消費常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透過餽贈禮物來表達情意、歉意,卻忘了吐露彼此心中不一樣的想法,才能真正溝通、解決「情字這條路」所遇上的種種難題。

「追根究柢,浪漫愛還有性別不平等、父權思維等意念蘊含其中。」游美惠分析說。「父權」是一種男性主導的意識形態,像過去歷史大多由男性主導,女性相對是主體性被消失的一群,而這種強調支配與控制的思維、價值,也滲透進親密關係的互動之中。

早期文本、小說裡的「浪漫愛」,包含:反抗權威、對抗傳統的本質。譬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淒美愛情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描寫男、女主角對父兄輩所決定的政治聯姻,感到不滿進而採取反抗,儘管預示著悲劇性結局,卻展現以生命對抗父權的淒美,以及對平等、自由的追求。

但是,晚近流行文化中的「浪漫愛」,卻被營造成「為了愛情,一切皆可拋」的意象,像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男主角傑克為了摯愛的羅絲,選擇在最後,把自己的生命也給「拋」了出去。這樣拿生命奉獻給愛情的作法,成為了深植人心的經典影劇作品,象徵著只要努力、奉獻,這段愛情故事便價值無限。

影視作品不乏為了愛一切都可犧牲,或者只要努力終能得到真愛等浪漫想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愛情的想像。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種被小說、影視作品形塑出來的「浪漫愛意識形態」,把愛情變成了一種「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配合「父權社會」對兩性所刻畫出來的印象,不斷地告訴人們:「男性」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女性」則為被動、等待追求,以及被呵護的,自此,在異性戀愛情中,不斷複製僵化的性別腳本。而「異性戀中心」思維模式,也讓非異性戀者的愛情經驗,被邊緣化或者刻板化呈現,促成另一種性別不平等。

「浪漫愛」下,同志愛是平等的嗎?

「很多人會說同志朋友都很細膩,也許我們可以說,他們必須對人際互動特別細膩、敏感,才能避免排擠、霸凌發生在他們身上。」游美惠語重心長地說。在父權思維下的「異性戀霸權」讓人們對男、女角色的想像「固化」,甚至加深著人們對同性戀情侶,負面、刻板化的錯誤認識。

所幸,近年來性別平等意識提升,讓民眾意識到個人的愛情選擇,也必須受到尊重!同性戀者總算可以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逐漸做起「自己」。

然而,同性戀情侶與異性戀情侶一樣,因父權制度影響下,可能也會有不平等的角色分工模式,或者互動關係存在,譬如:有些同性戀伴侶的互動也會出現偏向傳統的陽剛、陰柔之角色定位等。但游美惠提醒,每一對伴侶都有他們的相處模式,不能忽略其中的多樣性、異質性。何況現今社會,許多同志伴侶相當排斥「性別二分」的僵化模式,事實上不管是同性、異性伴侶,性別刻板化的互動模式,對於一段親密伴侶關係都有負面影響。

不過,依據過往研究指出,傳統父權社會底下「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定位,以及刻板分工模式,在同志伴侶間是比較不容易產生的,他們關係的角色定位似乎也較能靈活互補、協力分工。

游美惠認為,相較於異性戀情侶男、女較固定的角色定位,同性戀情侶的相處模式,似乎更容易展現「不刻板」的模式。 圖片來源/Unsplash

「情感教育」逐漸戳破「浪漫愛」意識形態

近來出現「親密關係民主化」論述,即把自由公開討論的民主溝通模式,帶進現代生活的私領域,使親密關係建立在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避免支配與控制,維護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自主性」。游美惠帶著笑容說:「用心推動情感教育的老師們,就是背後功臣。」

九〇年代以前,情感教育在教育體制內的實踐相當少,且是從「異性戀」角度出發,所建構出來的性別形象,大多為傳統社會對「兩性」的期待,較平面、單一。直到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後施行,才逐漸有不同的風景。

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者近年來也開始針對時下談戀愛所衍伸的問題來豐富教學內容,諸如:跟蹤尾隨、「死纏爛打」等騷擾案件;或者「性行為中的『積極同意(也就是說,對方沉默、不確定與猶豫,並不是同意性行為。)』」等,在教育現場透過和學生一起討論浪漫愛惹出哪些禍害,透過時事、案例故事,在教學中破解迷思,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游美惠《情感教育課程建構與教學策略之發展》研究計畫,所提供的學習目標。 企劃腳本/劉柏毅 美術設計/林柏希

想要與浪漫愛迷思對抗,其實「反思」是項強大的武器。但「反思」又是什麼呢?長時間調查各式性平案件的游美惠解答道,你必須有能力「往回」觀看,透過一字一句地毯式的爬梳,回顧自己一言一行,或者站在對方角度觀想,思考你這樣做,對方的感受會是如何?讓被「浪漫愛」沖昏頭的衝動稍微冷卻,才能重新看待、審視這段關係。

「浪漫愛」也是專門詐騙中老年人的愛情騙子!

近期網戀詐騙頻傳,對於漸漸跟不上科技腳步的高齡人口來說,更容易在網路的虛假世界中被騙子盯上。 圖片來源/Unsplash

游美惠不只在校園推動情感教育,也勤跑各地社區和長輩們分享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近來她透過「網戀變詐騙」研究,發現「浪漫愛」的受害者不只青年,或者適婚年齡的人,這種對愛情的虛幻想像,也讓中、老年人們受到詐騙集團蠱惑,甚至騙光一生累積的血汗錢。

「長輩們渴望這種浪漫愛情,然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游美惠說,她分析詐騙新聞發現,高齡者深信會在網路遇上愛情,多少是在於想證明自己還有魅力的浪漫想像,縱使對方使用了不明真假的「頭貼」,只要頻繁噓寒問暖、甜言蜜語,便容易墜入愛河。

透過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學習讓「反思」戳破「浪漫愛」所建構的愛情泡泡。所以不應該只存在於教育體系內,情感教育對於長輩們也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Unsplash

浪漫愛的性平路,打破傳統刻板,鋪上相互尊重的未來

《性別平等教育法》從2004年實施至今,即將滿20年。當你我正享受「性別相對平權」的現在,其實是由許多人血淚所構成。

誰把誰的靈魂 裝進誰的身體
誰把誰的身體 變成囹圄囚禁自己
亂世總是最 不缺耳語
哪種美麗會 喚來妒忌
你並沒有罪 有罪是這世界

蔡依林<玫瑰少年>
作曲:剃刀蔣、蔡依林;作詞:蔡依林、阿信
影片來源/youtube

歌手蔡依林<玫瑰少年>中的主角便是其中之一。這首歌取材自2000年發生的真實事件:屏東縣高樹鄉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1985-2000),因與眾不同的性別氣質遭到部分同學霸凌,最終在2000年4月20日,被發現重傷臥倒血泊中,送醫後不治死亡。

葉永鋕不幸離開,加速了《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也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部,不以異性戀男、女二元的「兩性」,而以「性別」來命名的法律,悄悄提醒著人們「性別」不只有兩種而已。

企劃腳本/劉柏毅 美術設計/林柏希

性別平等教育或許跟考試無關,卻可以讓民主價值深入人心,也建構出更貼近公平正義的社會,同時「情感教育」將透過教學幫助人們,從父權社會、資本主義形塑出來的「浪漫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更為平等對待,且尊重主體性的親密關係。游美惠期待未來,不管在愛情、友情與親情等面向,學生可以透過情感教育,從中摸索與學習正確情感表達、人際互動模式,在人生路上開展一段段優質可貴的情誼。

游美惠提醒,過往性平相關法律之制訂,是以生命為代價,亡羊補牢,期盼不幸的性平事件能淡出媒體視野,人與人間可以真正平等相待。 攝影/W. Xiang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文·島嶼平台,原文連結在此。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為廟宇梳妝添彩的職人 剪黏林電貳
罕見「剖腹產疤痕之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有多高?
2020年前後公務人員跨職系流動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