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蘇東坡的雪堂/魯先聖

魯先聖

想起蘇東坡先生曾經有一間“雪堂”,把大雪紛飛的情景繪於四壁之上,或伏案讀書,或揮毫潑墨,置身於那種纖塵不染的高潔心境,一直為我嚮往。

任何一個人,都要確立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座標,也就是人生的定力。這個座標實際上就是你人生的導航,有了它,你人生的方向才不會迷失;相反,你就必定如水上飄萍,遊移不定,居無定所。

“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這句話出於《增廣賢文》。意思是,縱有良田一萬頃,每天也只不過吃三升米而已;縱有寬大的房子一千間,晚上睡覺也只不過佔用八尺的地方。

這話是都明白的,但是,真正做起來就難了。

生活的溫暖、快樂、幸福和滿足,並不是來自於我們人生中那些顛覆性的轟轟烈烈,而是來自於我們每一天所必須的碎屑的生活細節和油鹽醬醋茶,這一個接一個的小事,有一個出錯都會讓我們一天措手不及或如鯁在喉。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每天紅光滿面充滿幸福的人,一定是在每一個細微瑣事上精緻、講究、上心的人。相反,一些小事上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的人,必定蹉跎一生。

因為我每天都是淩晨四點左右起床,而且堅持了幾十年,最近一些朋友就把一篇《早起的人是可怕的》文章轉給我看,意思是我的作息習慣契合了文章的觀點。

其實,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觀點,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盲目,如果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你再早起再勤奮也是枉然。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幾點起床,而是檢查一下自己,你每天做的事情是有意義而不盲目的嗎?

有人問我,什麼是成功?我說,就是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的很遠。

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成功,關鍵是總在東張西望,總是朝秦暮楚,或總是走走停停,這山望著那山高,所以到了最後還停留在原點。

堅定不移地朝著一個方向走,持續發力,不羡慕他人,你就一定越走越遠。

我常常想,我是自己心靈的流浪者,每天都在漂泊當中,居無定所,總希望在某一天的清晨,突然看到彼岸瑰麗的彩虹。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將讀書治學的過程和結果劃分為這樣三種境界,是王國維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影響深遠。

“人類的歷史,總是耐心地等待著屈辱者的勝利。”

這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我相信,每一個傑出的成功者,都是這句話的詮釋。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成長,這會讓你漸漸與世界的趨勢同步,融為一體。可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這種成長卻停止了,甚至走向歧路,偏激、憤青之徒大抵都是如此,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個青年讀者告訴我,他遇到了重要的人生問題,自己難以抉擇,希望我幫他拿拿主意。我說:不,越是重要的問題,越需要獨自面對。因為,只有自己思考的結晶,才是最適合你的。重要的是,你不論面對何種困境,都不要喪失信心。

最可敬的是永不停息的追求者,他們一定有著最偉大的抱負,實現了一個目標,這裏馬上就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立即開始向下一個目標進發。最可悲的,是實現了一個目標就停下腳步,這說明了你的鼠目寸光。困難所阻止的,都是淺薄的追求者。

在我的少年時代,我讀到一部《羊皮卷》,其中有一篇文章中說,在人生的大海邊,有一塊看起來與普通石子一樣的石子,是價值連城的鑽石,只要不停地尋找,你就會找到它。對此我堅信不疑,一直都在不停地尋找它。現在,我明白了,經過我幾十年的尋找,鑽石,原來就在我的書案上。

我無論創作書法還是繪畫,從來都是站著懸肘書寫潑墨,即便是寫蠅頭小楷亦然。其實,這並不稀奇,很多藝術家都是如此。但是,卻極少有人寫作也是一生都站著寫,海明威是。他每天淩晨四點起床寫作,都是站著寫,就是這條世界文學的“硬漢”,站著創作了不朽的文學巨著《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

每當沉浸於創作中的時候,海明威站著寫作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晃動,成為我人生的巨大引領和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