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外送員工作」自在過日子,要看平台業者思維與心態

0
0

作者: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

美國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一級玩家》中向我們展示了「人生即遊戲,遊戲即人生」的未來場景。在遊戲中,人們可以透過闖關、解任務、賺取金幣、買豪車、交朋友,比現實人生還要精采。

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也是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提到:「未來的現實世界就像一個宏大的遊戲世界,虛擬世界中那些隨時隨地的訊息追蹤、互動和即時回饋系統,都將被移植到現實世界中。」

這一幕虛實結合,並且在未來改變我們工作與生活型態的可能,其實離我們並不遠。2016 年任天堂公司推出,至今仍有一定熱度的手遊「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正是最好的例子。打開購物網站,鍵入關鍵字,滿滿都是各種「職業玩家」透過賣帳號、代抓、代練⋯⋯等方式產生收入。

相信若您曾玩過各類型線上互動遊戲,應該會認同,遊戲之所以令人容易沉迷,原因就在於不用一直做著重複性的工作(「刷寶」、「農裝」的時段例外),時時充滿驚喜與期待;甚至也不用儲蓄,需要買裝備時再去接任務、打怪就好,畢竟遊戲世界裡永遠有源源不絕的賺錢機會。而這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特性,是否可能移植到我們真實生活中,在未來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零工經濟的普及,與現有平台的限制

從某種角度來看,現在的許多自由工作者或所謂「零工經濟」(Gig Economy),其實就已經有著相似的性質,至少比一般「朝九晚N」的上班族,擁有較高的彈性與自主權。

當我們看著街上穿梭的外送員,每當紅燈時便立即低頭滑著架在車頭的手機,查看下一個「任務」的位置;叫車平台的司機,將車輛停在路邊閉目養神的同時,仍不忘開啟手機通知提醒,等待著人工智能為他配對最即時、最接近用戶的叫車需求⋯⋯。這些景象,是否有點像是遊戲中打開地圖,尋找散落在各處的寶物、任務一般?

波士頓顧問公司 2019 年發表的《新自由工作者:在零工經濟挖掘才能》報告中指出,在亞洲,將零工視為主業的自由工作者比例最高(中國:12% 為主業、33% 為輔助;印度:8% 為主業、31% 為輔助)而這些短暫的零工機會,主要來自於網上的共享平台,例如:Uber、滴滴打車、美團外賣⋯⋯等。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台灣在 2017 年亦有超過 80.5 萬從事部分工時或臨時工的「飛特族」(freeter),佔全體就業者 7.1%,創下歷年新高。另外,根據 1111 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亦發現有將近 20% 的職場人士,是過去半年內從事兼職的「劈腿族」。若將主、副群體相加,這將近就業總人口 27% 的群體,可謂相當可觀。但對這 20% 以上的從業者來說,職涯上的關鍵考量,還是在於身為「劈腿族」的自己,是否可能、又該如何「由副轉正」?

同份調查中指出,台灣的全職飛特族平均每月工時 20 小時,平均收入僅有 14,522 元,雖平均時薪高於基本時薪,但可能因為工作源、量皆不穩定,無法長期支撐生活開銷。而劈腿族依靠兼差,每月平均增加的收入約為 7,600 元,也尚未能取代現有薪資。而這也可能是限制零工與自由工作者還無法大規模普及的關鍵因素。

當然,新聞中不乏有網約車司機、外送員月收入上看 10 萬的極端個案,但真實的情況筆者認為,目前市面上以 LBS(Location-Based Service)為基礎的派工平台仍有以下幾點限制:

1. 來自外送員內部和競爭對手外部的相互競爭,使得訂單量遭到稀釋、收入降低。

2. 工種單一,例如:叫車或外送皆有明顯的淡旺時段,待工時間長,效率不高,連帶收入有限。

3. 工作性質單一,重複性高,較無趣,使人不願長期投入。

4. 政策的制定權掌握在平台,規則一旦調整,賴以為生的風險較大。

在互聯網世界,創造「新流量入口」

對此,我們不妨試想一種可能──如果某天一早起來,當你打開手機,便發現隔壁領居透過派工平台徵求 1 小時 200 元的代價為他代為溜狗;結束後,手機又提醒,社區裡一位白領上班族需要搭車上班;將他送到辦公室後,手機又提醒,同棟辦公大樓內有人支付 200 元的代價請人代為跑腿辦事;辦完事後,可能又就近的送了 2 單外賣;下午離峰時段,你回家到中,接了一份翻譯和一份打字的文書工作;到了晚間,當你再送了 2 單外賣和 2 趟接送後,結束了今天的工作。

一天下來,不但時間利用效率極高、工作類型多元有趣,還得到了頗為可觀的收入。並且做多做少、做什麼、何時做,完全由自己決定,還因為你的「功力」或「評價」不斷的提升,能從事更多種不同類型的工作,那麼我們開篇提到的那幅虛實結合的場景,就又更近了一步。

互聯網世界中,「大者恆大」是必然的趨勢,第一代的互聯網應用例如:搜尋引擎、購物、影音、社交,早已被檯面上幾家巨型品牌給牢牢的握在手中,新進業者已再無從零開始的切入機會。此時,提供新的附加價值,創造新的「流量入口」,就是新進業者一個比較好的破局策略,例如:大型的網購平台林立,新進業者提供單一商品跨平台的「比價服務」,就四兩撥千斤的繞過了與平台業者的直接競爭,把各大業者整合了起來,成為具有話語權的「新流量入口」。又如阿里巴巴不成立物流公司,而是創建了物流資訊整合平台「菜鳥聯盟」,將中國國內 4 家大型的物流服務商整併在一起,巧妙的納為己有,也是一種「新流量入口」的成功案例。

同樣的,面對外資派工平台的攻城掠地,我們是否也能考慮類似的策略,由本土的求職平台或外包平台發起,提供更智能、更有效率的時間管理系統、路線規劃系統、派工與驗收機制⋯⋯等作為核心服務,並進行多元工種、多元平台的合縱連橫?

或許有一天,你我都可能將全職工作辭去,加入這一場豐富又精采的「遊戲人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靠「零工經濟」自在過日子,真的有可能嗎?要看「平台業者」的思維與心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斜槓青年」與「兼差打工仔」的根本差異:你可以不只有一種人生

「越自律的人越自由」:在資訊爆炸、忙碌爆肝的時代,教你拿回生活的「自主權」

作者簡介:

馬振洲,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社會及產業觀察者、廣州市台灣青年之家創業導師。熱愛研究商業空間規劃、模式創新,往來於兩岸三地,喜歡分享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觀點。曾任職於台灣宜家家居、誠品生活,目前任職香港高德置地集團品牌發展部副總經理,為集團打造共享辦公、文創、藝術等數個自有品牌及其經營管理工作,目前已在廣州、杭州、天津等多處開設結合新零售概念的文化體驗空間。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