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治軍才是問題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陸軍官校校慶致詞,提到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對研究軍事與戰略的研究者來說,這論點很奇怪。賴總統恐怕誤解了這軍事用語,「錯把馮京當馬涼」。

為何是誤解?因為「首戰即終戰」是共軍的戰法,用來檢討國軍是搞錯對象。早在1990年代,共軍即提出了「遠戰速勝,首戰決勝」的軍事戰略構想,國防部歷次發表的《國防報告書》,對中共軍事戰略的描述都會提到。2018年國防安全研究院成立,發布《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的總結,也有「中國強調『首戰即決戰』,讓美軍未到戰事已定」的論述。

對國軍來說,中共強調「首戰即決戰」是種宣傳,甚至可能是種欺敵伎倆。因為可讓國軍有限的國防資源擺錯位置。台灣如果真不幸陷入戰火,共軍將怎麼打,誰也不能預見,但國軍必須有預判與準備。早年國防部對此研究很深。1996年台海危機,李登輝總統即強調有18套劇本的因應策略以安定人心。這所謂「18套劇本」,就是國防部對中共戰法的18種可能想定。

事實上,傳統評估,即便細節有所不同,也不會超過「18套劇本」的範圍。反倒是不久前美軍印太司令巴帕羅,提出用數千架無人載具作戰的「無人地獄」是種新觀點。共軍攻台可能用大量無人機為前峰,美軍要準備數千架無人機、艇應變。美國愈來愈把台海安全當作自己的事。這對台灣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是有人願意幫忙,壞的是可能對美國產生依賴。再或者最壞情況,如「疑美論」的說法,變成幫美國打仗的代理人戰爭。

因此對相信美國,認為「疑美論」是中國認知作戰的賴總統來說,他所認知的「首戰即決戰」,應該是國軍「把首戰當決戰」,戰敗就投降。所以才視為「投降主義」而堅決反對。

這雖然是誤解,但宣示國軍要奮戰到底,卻屬於三軍統帥權責。即便有人質疑:那是要把台灣打成廢墟,讓台海從「無人地獄」變成「無間地獄」嗎?三軍統帥對軍校畢業生宣示他的國防立場與軍事態度,仍是合法、合宜的。畢竟想要美國幫忙,自己需先表達決心。

然而「首戰即決戰」只是國軍引用,並不表示國軍準備將首戰打成決戰。事實上,有意把首戰打成決戰的,反而是民進黨自己。陳水扁競選總統時撰述的「國防白皮書」,即提出激進的「決戰境外」論述。如果依據賴清德總統的理解,豈不是主張國軍要在台灣境外與共軍決戰,輸了就投降?

賴總統官校演講時曾提到:不為中華民國奮戰是假黃埔。這表示他知道黃埔人會為中華民國奮戰,但會不會為台灣獨立奮戰,恐怕是個問號。黃埔人擔心顧立雄出任國防部長有個意識形態任務,就是要拆除營區內的蔣公銅像。期望這是個誤解,因為這不會增加國軍戰力,只會降低他們奮戰到底的決心。賴總統與其擔心「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不如擔心意識形態治軍對國軍戰力的影響。蔣公銅像會不會拆,將是重要指標。(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