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國民黨想像中的藍綠對決,會實現嗎?

愚不可集專欄/國民黨想像中的藍綠對決,會實現嗎?
愚不可集專欄/國民黨想像中的藍綠對決,會實現嗎?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最近幾個總統民調,賴清德、柯文哲互有領先,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國民黨的侯友宜已經「穩居老三」。在國民黨內對此憂心的人大有人在,甚至已經有藍營政治人物醞釀要棄保。不過,藍營內部和國民黨支持者仍維持一種論調,就是選戰到了中後半段,仍然還會是驅於藍綠對決格局;在此情況下,柯文哲的支持度將會逐漸回到第三,最後被棄的,會是柯文哲,不是侯友宜。

這樣的分析,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確實綜觀過去選戰,無論是總統、縣市長或者立委,只要是單一選區,即使有二人以上參選,最後是「藍綠對決」的情況,遠遠多於其他的組合。放到總統選舉上,國民黨得票率最低的,是2000年的連戰,獲得23%的選票,雖然居於陳水扁、宋楚瑜之後位居第三,但也證明即使國民黨是第三名,棄保也棄不乾淨。更何況,當年的宋楚瑜,是從國民黨脫黨參選,嚴格來說,拿到的還是藍營的票。

藍營「樂觀派」的這套分析,也可套用在去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上。台北市長選戰,是由蔣萬安、黃珊珊和陳時中三人對決。在選戰過程中,黃珊珊氣勢一度高漲,甚至有逆襲領先的趨勢。但是到了選戰後段,還是變成了藍綠對決,最後蔣萬安當選,陳時中居次,黃珊珊得票率只有25%,位居第三,而且台北市還是柯文哲的「本命區」。

但是這樣的分析,能否套用在這次總統選舉?平心而論,很難。第一,從政黨的版圖來看,「台北不是全台灣」;台北政黨版圖,長期以來就是藍大於綠。因此國民黨有本錢(雖然不是一定)能夠在「非綠選票分裂」的情況下仍然獲得勝選,但如果放到全台灣,如今政黨版圖顯然已經是「綠大於藍」,國民黨很難在非綠陣營分裂下勝選,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是在台北市長選戰中,嚴格來說,儘管領先幅度有限,但蔣萬安大致是保持領先的,在各項民調裡,「至少是第二」;因此,在選舉的策略投票方面,一但棄保效應形成,蔣萬安註定不會變成「被棄」的一方,也因此才能回歸到藍綠對決、將黃珊珊邊緣化,而蔣萬安在藍綠對決裡取勝。

但是如今的情勢卻大不相同。柯文哲、賴清德互有領先,而賴清德領先的民調比較多,侯友宜穩定居於第三,而且支持度和柯文哲有拉開的趨勢,就有可能讓侯友宜的支持者反而去支持柯文哲,形成「另類台北選戰」的結果。只是被邊緣化、位居第三的,變成了國民黨的侯友宜,而不是柯文哲。

而且更糟糕的是,結合政黨版圖的情況看,「國民黨即使被棄,也棄不乾淨」,2000的選舉結果,就變成了這次選戰的樣板:國民黨的候選人被邊緣化,但棄不乾淨;另一位非綠營人選雖然吃到了部分國民黨選票,但還是不敵團結的國民黨。

去年的新竹市長選戰,又是另一個可能的樣板。在民進黨沈慧虹、國民黨林耕仁、民眾黨高虹安三腳督情況下,最後國民黨已近乎集體倒戈的方式「棄林保高」,從而讓高虹安擊敗沈慧虹,讓民眾黨在縣市長版圖裡保留一席之地。

而這個選舉樣本,激勵的是柯文哲,不是國民黨。因為新竹市的「棄林保高」,得利於選舉過程中高虹安的高度話題性,以及其有別於林耕仁地方派系人物的特質。再加上新竹市也是基本盤「藍大於綠」,所以能在林耕仁被棄保後仍拿了18%的選票下,力保高虹安順利當選。但回到全台灣的格局,幾乎可以說,不管是那個黨的,不管棄保效應有無發酵,「第三名」拿到2成左右選票,幾乎就意味選舉已經結束了。

菱傳媒原始網址:愚不可集專欄/國民黨想像中的藍綠對決,會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