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賴清德的選擇是「先戰後和」、「邊戰邊和」或「戰到底」?

愚不可集專欄/賴清德的選擇是「先戰後和」、「邊戰邊和」或「戰到底」?
愚不可集專欄/賴清德的選擇是「先戰後和」、「邊戰邊和」或「戰到底」?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由於在事前不斷對外宣稱,520就職演說會向大陸「釋出善意」,因此當賴清德將「新兩國論」放進演說稿後,輿論都感到意外。從大陸反應看,除一些抽象的批評,到現在仍看不到具體因應,顯見也在對岸的意料之外。這樣一篇硬氣十足、「賴氏風格」鮮明的就職演說,對未來兩岸和台灣政局的影響,顯然不會只是「一篇文稿」而已。

雖然綠營仍表示這篇講稿算是「表達善意」,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很難從「善意」解讀他的講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賴清德的兩岸立場受到高度關注,但兩岸未來發展,卻是最無法「操之在賴清德手上」的部分,更多的,還是美中之間的博弈。簡單的說,在美中具體表態前,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後續影響,看的仍是大國的角力。

在兩岸之外,賴清德對於當前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情勢的態度,才會是影響台灣未來政局的最重要關鍵。他的就職演說,第一點就談到「行政立法共同合作」,以及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態勢。他說的不多,但從「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三個基調來看,一如賴清德在兩岸的立場,他在朝野關係透露的訊息,同樣是鐵板一塊。

民進黨在國會是少數,但他卻把「程序正義」和「多數尊重少數」放在了前面。對照從5月17日以來立法院議場的三黨衝突,民進黨顯然並未把「居於少數」當作一回事,而是展現了「決戰到底」的決心。而這些衝突,甚至一路延伸到了520就職後,從立法院場外,延伸到北中南各地。在520前,外界還揣測如此「主戰」立場是不是柯建銘的主張。但如今看來,更大的成分,應該就是在貫徹賴清德的意志。

也就是說,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賴清德不但沒有選擇「交出組閣權」、「組成聯合政府」或者「嘗試在政策上與其他政黨合作」,而是主戰的立場。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只剩下賴清德的想法,是要「以戰逼和」?或者「且戰且走」?或者「死戰到底」?

如果盤點民進黨目前手上的武器,面對朝小野大的政局,這個答案其實並不難猜。首先,執政權在手,民進黨仍然擁有龐大的行政資源和行政裁量權可用。其次,是在目前大法官全部都是由蔡英文任命的情況下,幾乎可以斷定,如果行政部門對立法院的立法不滿提出釋憲,大法官作出違憲宣告的可能性極高。如此來看,所謂的藍白合作,很可能多數情況下都會白忙一場。

再從從政背景來看。賴清德和學者、幕僚出身的蔡英文不同,是純粹從選舉、街頭運動起家的傳統民進黨政治人物,在衝突中甚至藉由衝突壯大,是民進黨傳統政治人物最擅長也最信任的途徑。如今民進黨將國會改革上綱到「習近平代言人」、「黑箱」層面,某種程度看,就是在為政治動員做準備。國會改革議題可以如此操作,其他議題當然也可以如法炮製。

而在國會改革的立法院攻防裡,民進黨其實也已經示範他們的政治動員要怎麼做了。經過8年的「抗中保台」,「反中」、「反藍」已經成為許多綠營支持者的DNA,未來的任何對抗,這些散布在網紅或者一般民眾裡的基本支持群眾,都將會在其他議題攻防中貢獻力量,成為民進黨攻城掠地的破城錘。由此看來,可以用的武器很多,而且就算戰輸了也可以訴街頭動員,凝聚支持者,除非在野黨求和,無論「先戰後和」或「邊戰邊和」,恐怕都不會是賴清德的選項。

只是這麼一來,台灣政壇變成網紅口中的”WWE(職業摔角)”競技場,恐怕就很難避免了。而且考量到國民黨又以少壯派、新科立委為主力,不但不會懼戰,甚至會積極求戰,藍綠兩大黨一拍即合,立法院和街頭的烽火連天,應該會是未來4年賴政府最常見的風景。

當然,這不得不提角色略為尷尬的民眾黨。其實以民眾黨的組成和柯文哲的屬性而言,白營未必一定和藍營綁在一起。但因為民進黨的主戰立場,逼得藍白聯合反綠。這或許也是民進黨的策略選擇,這樣的策略選擇讓民眾黨在「沒有選擇」下繼續和國民黨合作,雖貫徹了民進黨「從衝突中壯大」原則,卻將嚴重阻礙賴政府執政的穩定。

菱傳媒原始網址:愚不可集專欄/賴清德的選擇是「先戰後和」、「邊戰邊和」或「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