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憋尿、不喝水⋯當心誘發「心腎症候群」增猝死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生活忙碌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竟然連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能會升高!醫師提醒,憋尿會使膀胱脹大,讓細菌有機可趁,從尿道逆行往上跑到膀胱、輸尿管,再到腎臟造成腎盂腎炎,嚴重恐致腎功能衰竭,甚至影響心臟功能。

憋尿易讓細菌滯留泌尿道!誘發腎功能受損不可逆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良好的排尿習慣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基礎,長期憋尿容易讓細菌滯留在尿道、膀胱而引發感染,甚至讓腎臟發炎,一旦腎臟功能損傷可能連帶心臟出問題。

為何腎臟會對心臟造成影響?施奕仲進一步解釋:「腎臟是負責排尿液的器官,是身體重要的排毒機制,當腎臟功能出現異常尿液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可能出現積水現象,心臟便需要更大力的工作來進行身體運作,這是可能間接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的主因之一。」

此外,在腎臟透過排尿的過程中,會輔助身體調節「電解質」,排掉過多鈉離子、鉀離子,所以當無法順利排尿調節時,就可能會引發急性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風險。

腎臟與心臟互為共生!心腎症候群分5種類型
《美國腎臟病學雜誌》研究分析發現,有心臟衰竭、冠心病、中風等病史者,未來發生腎臟衰竭的機率比起沒有心臟病史者多出10倍。根據美國統計也發現,在急性心衰竭住院的病患中,約30%病患合併有慢性腎病變,顯示心臟與腎臟2個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性。

若腎臟出問題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倍增,反之當心臟出問題,腎衰竭風險也會增加,臨床上被稱作為「心腎症候群」。施奕仲提醒:「最不樂見就是兩者疾病進入惡性循環,無法判斷誰是因、誰是果,最終走向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的路。」

正因為心臟及腎臟疾病在臨床上兩者間有著緊密的關係,心腎症候群可根據急性或慢性功能產生變化所引發的器官損傷,簡易分成5種類型:

第1型,急性心腎症候群:急性心臟功能惡化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心臟衰竭急性惡化而住院的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或腎衰竭。

第2型,慢性心腎症候群:慢性心臟功能異常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慢性心臟衰竭導致慢性腎功能惡化。

第3型,急性腎心症候群:急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例如腎絲球腎炎、急性腎損傷都有可能引發。

第4型,慢性腎心症候群:慢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許多洗腎患者有較高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發生風險。

第5型,續發性心腎症候群:是由共病引起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兩個器官同時一起受到影響導致心臟或腎臟功能損傷。

施奕仲提醒,不管是有慢性腎臟疾病、三高者,還是有在吃中西藥、平時水喝較少的族群等,都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心血管相關檢查,包含驗尿、抽血、腹部超音波,像是腎臟功能檢驗中的「微量白蛋白尿」就是很好的預測指標,代表全身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傾向,及早期觀察腎臟受損狀況。

如何避免腎臟功能損傷? 把握4大護腎準則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每10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想要預防腎臟功能損傷、避免心腎症候群找上身,施奕仲提出以下護腎準則:

1. 不亂吃藥:不論中、西藥,只要是藥都需考慮吃下去會不會增加腎臟負擔,且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藥物,切勿把止痛藥照三餐吞,亂吃藥曾經是國人洗腎的一大主因。

延伸閱讀: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


2. 遠離有毒物質:留意飲食、飲水是否有重金屬、毒化合物等污染,像是農藥、水中的鉛,還有重金屬砷。

3. 避免腎結石:腎結石過大會堵住輸尿管,引發腎盂擴大,且易引發尿道發炎或更嚴重的腎功能衰竭,尤其當水分攝取不足導致尿量不夠,更難稀釋會造成結石的物質。

4. 多喝水:正常人白開水1天至少1.5公升,有特殊需求的運動員、減肥、尿酸高族群應該喝到2公升,水是不包含茶、果汁、湯等,建議喝水要分次喝,不要等到很渴才狂灌。

施奕仲呼籲民眾,再怎麼忙也要記得解尿、定期檢查腎功能,並藉由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中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