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買非必需品竟是種「心理疾病」? 出現6徵兆恐為「強迫購物症」警訊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10月13日恰逢「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源於西方宗教信仰,後來作為一年一度的商品促銷日,近年不少電商、賣場也紛紛響應此活動。諸如光棍購物節、黑五購物節等以「購物」為主題的節日,若總是忍不住想爆買、且克制不住刷卡下單的行為,當心可能是「強迫購物症」的徵兆!

瘋狂血拚、刷爆卡竟然是一種病?  研究:不買還可能導致焦慮憂鬱!
若總是忍不住想爆買、且克制不住刷卡下單的行為,當心可能是「強迫購物症」的徵兆。(圖/潮健康)

瘋狂血拚、刷爆卡竟然是一種病?  研究:不買還可能導致焦慮憂鬱!

根據英國成癮研究學會(SSA)出版刊物《Addition》指出,強迫購物症又被稱為「強迫性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顯著影響已開發國家近5%的成年人,尤其是低收入群體中的年輕女性。強迫購物症的人口仍在增加,統計顯示大約有14%的已開發國家民眾,患有輕微的強迫購物症。

強迫購物症的定義為何?出現哪些徵兆就可能是強迫購物的警訊?《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文章指出,大部分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主要分2種:「衝動性購買」和「強迫性購買」,這些行為代表了人們購物方式的不同面向:

  • 衝動性購買:通常涉及由即時慾望驅動,潛在自發性的、計劃外的購買。

  • 強迫性購買:是指持續性、經常無法控制購物的衝動,通常是作為應對負面情緒、或填補內心空虛的一種功能失調行為。

文章作者Rosa Isabel Rodrigues表明,衝動性購買不見得涉及心理健康議題,但強迫性購買可能與囤物症、強迫症,或是自幼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另外,強迫購物症患者往往也因自卑、需要社會認同而產生不理智的購物行為,若停止購物甚至可能引起焦慮、憂鬱等情緒。

愛買貴重物、非必需品要注意!  6徵兆恐為「強迫購物症」警訊
若停止購物甚至可能引起焦慮、憂鬱等情緒。(圖/潮健康)

愛買貴重物、非必需品要注意!  6徵兆恐為「強迫購物症」警訊

《World Psychiatry》刊載文獻則說明,強迫購物症患者行為可能包括:

  • 產生情緒起伏:購物時總是感到歡快,或購物時出現快速的情緒波動和變化。甚至有研究認為,購物時的歡快感類似於人類的「性慾」。

  • 損害親友關係:對親友或伴侶隱藏購買行為,且消費習慣已經損害親密關係、財務狀況或個人生活。

  • 做事難以專注:難以專注於其他事情,且經常查看過去或未來的購買清單。

  • 易產生內疚感:對購買行為感到內疚或出現罪惡感,但仍然難以控制消費習慣。

  • 購入非必需品:無論是否需要該物品,都還是會下單購買。

  • 預算容易超標:購買預算容易超出可負擔範圍。

《Addition》指出,從結帳時額外購買一塊巧克力,到發薪日的暴飲暴食行為,都可歸類於「衝動性購物」,但強迫性購物行為卻截然不同:大多數人購物時,通常是出於價值和實用性的動機;而強迫購物症患者則多是為了抒解壓力、獲得社會認可、改善自我形象,甚至是為了緩解內心的憂鬱、焦慮情緒。

《Addition》認為,強迫購物症一種「行為成癮」,其特徵是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以及對外部觸發因素的抵抗力降低;且可能帶給患者及其親屬嚴重的心理、社會和經濟後果,如同任何成癮行為(如酒癮、賭癮或菸癮)一樣。不過,與大部分成癮行為不同的是,目前缺乏專門針對「強迫性購物」採取戒除引導的慈善機構或醫療院所,在未來或許是公衛問題的一大隱憂。

有強迫購物症該如何緩解?  專家曝「6招」遠離爆買行為
專家曝「6招」遠離爆買行為。(圖/潮健康)

有強迫購物症該如何緩解?  專家曝「6招」遠離爆買行為

至於該如何緩解強迫購物症?Rodrigues建議,潛在患者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過度購物的行為:

  1. 1. 定義優先事項。透過手機APP、日記或便條紙列出購物清單,清單中只有日常必需品,購物時以購買這些商品為優先。

  2. 2. 多加練習正念。正念練習有助於自我探索、識別衝動或強迫購物行為。另外,欣賞自己已經擁有的物品、練習感恩的心境亦同等重要。

  3. 3. 先多想10分鐘。當想購買原本不打算購買的商品時,先等待10分鐘後再做決定。在此期間,應考慮商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財務目標。

  4. 4. 設定支出限額。為黑五購物節、光棍購物節等活動制定預算,設定界線將幫助自己避免超支、做出更深思熟慮的選擇。

  5. 5. 利用支持系統。購物時可與親友隨行,讓他們提供自己的觀點、甚至限制自己購買不必要的商品,可避免亂花錢、幫助回到財務目標的正軌。

  6. 6. 避免屈服壓力。避免出現「別人都有,我也要有」的想法,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堅持預先計劃的購物方式。

若採取上述措施後,強迫購物症仍持續存在,應立即求助心理諮商師或身心科、精神科醫師,以認知行為療法(CBT)介入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糾正消極思維模式和行為(例如自己看待和使用金錢的方式);或者可以透過金融專家尋求協助,學習制定預算與更正確的購買策略。(潮健康)

文章授權轉載自《潮健康愛買非必需品竟是種「心理疾病」? 出現6徵兆恐為「強迫購物症」警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臉上冒痘位置看出「內臟狀態」!醫師提醒「危險三角區」別亂擠
6旬翁「感冒糖漿」照三餐喝 肝指數飆近2000!急性肝炎險喪命
可從胸痛3部位了解病因!醫示警:痛如刀割恐是「主動脈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