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中名家講座「合境平安—疫情時代的文學寫作」

還記得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的鄭花甲嗎?故事既幽默又觸動人心,慈大附中圖書館為高一、二同學近200人舉辦名家講座,結合聯合報副刊及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校園巡迴,邀請《花甲男孩》原著作者楊富閔,與同為南部人亦是作家的陳柏言來到慈中,共同解鎖屬於他們的「文學」創作歷程檔案。

「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寫作的呢?」兩位講者都從青澀的少年期回望自身,作家陳柏言從閱讀鄭愁予的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逐步摸索寫作投稿的志趣,了解並珍視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作家楊富閔則從書寫記憶中那間不存在的書店,到熟讀課堂內各種版本的國文課本,在背誦歌詞中找到優游其中的微小快樂,奠基對文學的喜好。

從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到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寫作原來得需長期且不斷積累的準備。作家季季和李渝老師,也成為兩人共同在寫作上引領的貴人,他們提醒同學創作的文本永遠都在形塑的過程,而且得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才走得長久。

疫情之下,戴口罩、隔離成了日常,而其實文學書寫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隔離,兩位作家分別完成《合境平安》與《溫州街上有什麼》,藉由民俗書寫和著名地景,深刻連結自我的生命。他們鼓勵同學:小說家像是一個樞紐,負責連結各方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各自延展成盤根錯節的網絡。最後,兩位作家以「寫作是逆天的事業。我還在寫。寫作是我的對抗」,邀請同學們共同走入創作的天地。

高一大愛洪萱霓同學分享柏言與富閔老師的第一次寫作比賽,在自己的努力下都拿到了佳績,也因此推進他們前往寫作的道路,聽完他們的故事,覺得努力闖一下,或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高三知足朱嘉倪同學覺得透過兩位老師的對談,讓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解析更有感,從一個小物件,也許是人與人或人與事的深刻連結,讓我了解,文學不一定是華麗的詞藻和驚天動地的事件,只要你有自己的故事和風格,再質樸的內容,也會是撼動人心的作品。

李玲惠校長也以自己到富里國中關懷的兩張照片為例,從校牆的裂縫、裸露的鋼筋到壁面「向上」二字的啟發,鼓勵同學們隨時做記錄,珍視每個靈光乍現時刻,將打動自己的故事,書寫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撰文:林惠瑩,攝影:黃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