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多元文化創新教學 帶學生到部落做田調

慈大帶學生至部落學田調,認識不同族群文化。(圖:慈濟大學提供)
慈大帶學生至部落學田調,認識不同族群文化。(圖:慈濟大學提供)

為理解原住民部落文化、提升多元文化素養,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李雪菱老師開設的「多元文化與家庭」,於課程中後期帶領大三、大四的學生進入部落接受田野工作培訓。30位學生分成6組進行不同主題的田野工作,包括:體驗鐵刀裁切竹子、編織竹條、到野溪放竹網、認識野溪生態與捕魚傳統文化,還有同學負責木炭生火、採集香蕉葉與野菜、在戶外廚房烹煮食物等,最後大家一起享用自然農法作物,感受原住民的共食文化。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sakul)部落就位於慈濟大學人社院車程五分鐘之處,但大學生對此卻非常陌生,這次是多元文化與家庭課程第二次的田野踏查,由「Luma'80」工作坊的四位業師帶領,業師們很珍惜大學生前來體驗,他們期待能將「文化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文化」的精神融入活動中。李逸偉老師說在成為撒奇萊雅媳婦後,深刻感受到身體力行對於下一代認同族群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與李雪菱老師從寒假就開始設計了這次多元文化田野課。

跟著業師學習藤編。(圖:慈濟大學提供)
跟著業師學習藤編。(圖:慈濟大學提供)

活動中,三位青年業師分享了他們的部落知識,撒奇萊雅族業師「不老」表示,他們一點一點地拾起過去的文化片段,將這些美麗的文化實踐在生活、身體、生命中,讓文化不只是靜靜躺在文物館裡的物件,而是在季節的循環裡,真正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日常。對部落青年而言,長者的經驗與文化底蘊的延續是刻不容緩的,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保存運動。

參與活動的人發心系大三生胡靜螢在課後分享了她的「異文化體驗」。明明是尋常看見的溪水,但透過業師的指導與解說,才看見原住民文化的深度和智慧,她說,我們去的水位頂多到我的腳踝,捲起褲管就可以!放竹編時,我聽到業師分享了土地與原住民的關係、撒固兒部落族人的歷史故事,讓她深刻覺得確實要親身體驗。」

認識野菜種類,也是待會上桌的佳餚。(圖:慈濟大學提供)
認識野菜種類,也是待會上桌的佳餚。(圖:慈濟大學提供)

李雪菱表示,將繼續致力於提供學生多元文化的學習機會,培養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人才,透過與部落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們將有更多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不同族群的文化,拓展視野,並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己之力。(梁國榮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