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生赴美實習 華語冒險營洛杉磯啟航

     由慈濟大學幼兒人文暨華語教育學程11位學生組成的「2023慈濟大學海外華語教育暨服務志工團」,經過一學期的準備與試教,帶著滿滿的教學裝備,跟著何昆益主秘和學程召集人呂佩珊老師於8月4日啟程,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華語教學實習和服務學習。今年並首度與美國總會合作,舉辦「華語冒險營」。

     感恩慈濟美國總會積極地招募青少年與兒童學員並舉辦這次的華語冒險夏令營,此次華語團隊的成員來自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在指導老師何昆益主秘與呂佩珊老師的帶領下,展現了活潑的教學設計和趣味的教具製作能力,並以中華文化和慈濟人文為營隊核心理念,期望將華語文以及慈濟人文的特色分享給更多美國孩童。

     為期一週的華語冒險營,團隊利用一學期的時間,「發想-討論-試教-調整」不斷地循環,從入營開始的冒險話劇,到船規、水手名單的導入,希望學員們能在航海冒險情境中快樂學華語。透過精心設計的層層關卡的闖關,呈現華語教學與冒險營隊兩個面向的緊密結合,團隊全員在學習與冒險中漸漸地內化了慈濟人文與華語學習的教學宗旨。開營的冒險話劇中,老師和每位學生各自擔任船長、舵手、船員等職務,需要具備各種中華語文技能才能找到失落的華夏寶藏,而報名參加營隊的孩童們就是上船學習的小水手,每天跟著華語冒險團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經過審慎教學評估,團隊把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化活動融入每日課程中,包含功夫、國畫、投壺、手抄紙、甲骨文、五子棋、活字印刷、傳統節日等等;也加入了傳統小吃,如糖葫蘆、潤餅、珍珠奶茶等等;同時也導入環保理念和慈濟人文,例如利用回收紙來造紙,請孩子們在下課時向上課的老師說感恩。每日的課程中,有靜態的聽講,例如圍成一圈聽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是嘗試用簡單的甲骨文寫祝福語;也有動態的課程,例如融合中國功夫的大地和風拳或融化人心的兒歌唱跳;當然,各種體驗活動也不能少,製作香包、捏珍珠、吹龍舟以及大愛手環等等全部都在課程中。特別的是,這次的營隊也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使用中研院的甲骨文字卡,帶領美國孩童在遊戲中認識古文字,這也是慈大與中研院很棒的一次教學交流。

     在慈大兒家系同學們巧手製作的教具中,將課程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吸引了學員們的目光,在營隊期間收到了許多來自家長和學員愛的回饋。帶著一對兒女志杰(Jacob)和宇雯(Chelsea)的媽媽說:「這一週是洛杉磯暑假的最後一週,本來孩子們期待過著悠閒睡飽吃飽的日子,所以營隊第一天早上孩子們很不情願去參加,可是第一天回家時居然說好好玩,好想明天趕快來!」這樣的轉變讓媽媽難以置信,隔天還特地撥了半天來課堂感受實習教師們的這份熱情。可愛姊妹花Khloe和Zoey的媽媽也開心地分享:「兩位女兒是很乖的孩子,但是從來不會分享食物給爸媽,營隊回家時拿出上課做的糖葫蘆跟媽媽分享。」媽媽隔日立刻跟指導老師、實習教師們以及慈濟師姑師伯們分享這份感動。

     每天早上,自己親手繪製的小卡片,或是與家人共同製作的小點心,送給他們深愛的大哥哥和大姐姐。這份細心的關懷深深觸動了慈大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看著家長和學員喜愛華語冒險團,還預約了明年再相見的承諾,讓慈大團隊成員感到非常自豪,也期許自己要繼續努力、繼續前進!

(資料來源:慈大2023海外華語教育暨服務志工團美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