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防救災體驗營 多國學員共培養救災力

    「2020慈濟大學防救災體驗營」二天一夜的活動28日在慈濟大學正式展開,除了慈濟大學學生外,還有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參與,這更是一個聯合國防救災營隊,包括台灣、馬來西亞、印尼、奈及利亞、孟加拉、新巴威、莫三比克、香港八個國家地區的學員及工作人員共計126人參與。

    為了讓學員體驗防救災中的真實的情況,學員報到後的第一個午餐為自行沖泡的香積飯。第一次參加防救災營隊學員慈大東語系曾嘉雯同學說,沖泡香積飯時更能想像救災時的不便,但感覺香積飯很香,很期待中餐時品嘗。

    「慈悲有智慧 科技有人文」課程由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呂學正師兄分享。遇到災難時,慈濟人如何啟動救災模式?學正師兄向學員們解說慈濟賑災理念,以及慈悲科技設備。發生災難時,水是基本的民生需求,因此慈濟於2012年與工研院合作開發Qwater,一天可供應15噸用水,解決災區用水問題。一碗熱食溫暖人心,食物是發生災難時必備的物資,也是拉近與災民之間的情感互動,也因此常見到災後慈濟志工協助緊急熱食供應。

    此次營隊學員可依據自己的興趣與各功能組所需人數,自行選擇想要參加的防救災功能組,包括有安管場控、資訊通訊、人文記錄、住屋場佈、綠能照明、餐食準備、供水保暖、運輸配送、物資管理。防救災體驗營主要籌備成員張子明同學表示,不管是那一組,最重要的是各功能間一定要團隊合作完成防救災任務。

    為了模擬災區的「實境體驗」,課程也安排學員能夠親自操作各式救災設備。上天更是給了學員絕佳的環境,天氣忽晴忽大雨不斷變化讓大家學習應變。過程中同組學生大家不斷的討論,或有意見分歧時但經協調然整合後,接著在風雨中完成任務。透過實作,學生可在五分鐘內搭一頂三人帳篷。也學習到面對災難如何有系統傳遞正確救災訊息,進而有效率分配救災物資到各功能組運作,任務完成後的回報救災中心。

    慈濟大學人文處主任劉議鍾表示,當災難來臨時,除了學會保護自己外,下一步我們還能做什麼呢?希望培養年輕學子面對災難能夠有好的應變,特別和慈濟基金會合作舉辦此次營隊,期待透過慈悲科技設備與「實境體驗」操作,讓參與人員有機會深入了解災前、災中與災後的科技與資訊應用,豐厚防災與救災的理念與行動。

(撰文:張文黛、黃素貞、蕭寂興 、羅枝新/攝影:陳毅麟   鄭啟聰   薛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