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港市尋蹤 探尋溝仔尾前世今生

地方學這幾年已發展為顯學,花蓮慈大附中在「港市尋蹤」彈性課程中,融入花蓮地方文史,並從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政治變遷等不同脈絡下,帶領學生認識花蓮這塊土地,日前國二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訪溝仔尾,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地景相結合,用自己的雙眼、雙腳探尋溝仔尾的前世今生。

這次港市尋蹤校外教學,有一百多位國二學生參加,在社會領域老師帶領下,以溝仔尾為中心,結合歷史、地理、經濟等不同面向發展,讓學生了解溝仔尾從十九世紀的清朝中葉到廿一世紀的現代,從花蓮的經濟、政治中心,到一度因交通樞紐轉變而沒落,直至華麗轉身為花蓮香榭大道。

社會領域老師規劃包括主計里辦公室、城隍廟、慈天宮(昔日蓮布教所)、信義長老教會(惜福住稻荷神社)等處,也鼓勵學生跟里長、鄰長訪談,問問他們對於溝仔尾發展的感受。學生們結合課堂上的知識,到各個景點拍照,透過雙腳感受真實的溝仔尾。

老師在白板上繪製簡單的地圖,讓孩子們在海邊看到「洄瀾灣」的由來,歷史老師透過實際地景,讓孩子們看到早期船舶停在南濱外海,透過小舢舨將各種貨物運到花蓮溪口,再經過臨港線鐵路,將貨物集中在溝仔尾(舊花蓮車站),隨著花蓮火車站遷移、臨港線沒落,政治、經濟模式隨時代轉變,溝仔尾風華也逐漸凋謝。

近年來「文青」、「懷舊」風吹起,為溝仔尾帶來了新生機,各種特色咖啡館、民宿,將溝仔尾妝點得繽紛亮麗,治水工程也把過去凌亂的排水溝渠,變為寬敞的人行步道,讓旅客可以從花蓮市中心,直接散步到海邊。

許多學生表示,過去從來沒聽過「溝仔尾」這個地名,透過這次踏查,他們像經過一場時光之旅,穿越溝仔尾的百年時光,也對於花蓮港市百年發展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培養胸懷美善的全球公民是慈大附中不變的教育目標,藉由課程,學生不僅認識溝仔尾的前世今生,更對花蓮這塊土地產生情感與認同,更期待學生以在地認同為基礎,培養全球理解,進一步思考在地發展與與全球之間的平衡與連結,成為具世界觀的全球公民。

撰文/戴雯皓;攝影/慈大附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