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新生茶會 安住您的心

     「為什麼要選擇慈濟大學?」、「花蓮很遠嗎?」二個簡單的問題,拋給112年度即將就讀慈濟大學的新生及新生家長,他們的答案會是什麼?

8月23日,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來到高雄靜思堂,與今年(2023)入取慈濟大學的新生及新生家長溫馨座談。慈大的三十位教授也專程前來,與近六十位前來參加座談會的大一新鮮人及家長,在歡迎茶會上相見歡。劉怡均校長更以校長身分,向在場的所有人,說明慈濟大學的優勢,並闡述證嚴上人辦學的初衷、理念與堅持。

◎創校初衷為救人志工精神

     「到遠一點的地方去念大學,可以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到花蓮念大學,可以培養移動能力。移動能力很重要,因為你如果有移動能力,就可以視野更廣闊,認識更多全球來的朋友;可以看見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不同的事情,你的心胸就會變得更寬大,人生格局也會更大。」劉怡均校長鼓勵孩子離開舒適圈,也鼓勵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慈濟大學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國際性專業的志工大學。培育出貢獻社會、利益眾生的人才,能為他人服務,人生才能有意義。「雖然慈大很年輕,但在各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傑出。2023年的7月,遠見雜誌發表一份大學排名,在一般大學八十七所大學裡,慈大是第二十五名、醫科大學是第四名……」劉校長引述媒體的數據,顯示慈濟大學的競爭優勢。

     除了專業素養,學生的品德更不能忽視。「我們一直是品德教育的學校,我們很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特別注重孝親的觀念。也很注意學生的健康,因為如果專業夠紮實,未來要貢獻社會,身體健康很重要。」

     「慈濟大學是因為上人要解決東部醫療不均,因此創辦了護專、創辦了醫學院。所以慈濟大學是以醫學院起家,再把它發展成綜合性大學,所以一開始就是要培育願意為病人服務的醫師、醫護人才……」慈濟大學的創校初衷,在劉怡均校長的說明下,讓在場的所有人,對慈濟大學的創校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以慈濟為榮的校友前來助陣

     座談會也邀請第一屆醫學系校友、同時也是慈大教授蔡任弼醫師前來分享。如今已是醫學系副主任,同時也是大林慈院腎臟內科主任。蔡任弼醫師在慈大的求學過程,也曾經有過文青的叛逆與衝動。但如今,他深深的以慈大畢業生為榮。

     蔡醫師說以學長的經驗,建議四年制學系的同學,要玩就玩一年就好;六年制的醫學系,可以玩兩年。而且是要好好的玩,畢竟東部是臺灣僅剩的淨土,況且花蓮沒有夜店,只有風土人情與自然景觀。三、四年級開始的醫學專業課程,非常重要。以他學長的立場,蔡醫師也提醒大家,「執照一定要考到,而且一定要在畢業之後,第一年就考到。」因為一旦進入職場,「你就沒有時間念書,考照率只會斷崖式的下降。所以一定要第一次考到。千萬不要拖,因為越拖,考取的機會只會越低。」

     畢業後也選擇留在慈濟醫療體系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慈濟的品質不比其他醫院差,「希望所有的孩子、希望所有的家長,將來都可以慈濟為榮,不要擔心把小孩交給慈濟。交給我們,您就對了。」蔡任弼醫師的分享,得到了滿堂的掌聲。

◎醫護搶救生命的畫面刻在腦海

     「本恩不是應屆畢業生,他曾經考上臺大財金系,也考上交大電機系,這兩年沒唸書,是因為他父親病危。去年雖然念了成大電機系,但他始終對八仙塵暴在電視上播出醫師急救病患的那一幕,印象深刻。所以他決定要當一位救人的醫師……」慈大醫學系廖本恩媽媽陳麗芳,述說著兒子這三年來的學習歷程。 今年重考考上慈濟大學醫學系,終於是符合兒子心中的理想學系。陳麗芳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以救人為目標的醫師,而不是為賺很多錢的醫生。雖然學校遠在花蓮,她自己將獨居在高雄,但聆聽校長及學長的種種說明後,陳麗芳說她會更安心的放手,讓兒子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八仙塵暴當時發生在晚上,醫護都是在休息時間,但當大量傷患出現的時候,所有醫護人員都趕過來幫助病人,好幾天都沒休息。這一幕,讓我很感動 ……」因感動醫護搶救生命的無私、偉大,立志當醫生救人的廖本恩,今年重考上慈大醫學系後,特別是在聽到學長蔡任弼醫師的分享,而有了一分對自己的期許。 「我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到可以幫助人的水準。慈濟的環境,相對於其他大學是比較特別的,相信能學到更不一樣的看法。醫療畢竟是跟人相處的事業,希望藉這六年求學的相處與學習,可以真正去探討到底人或我自己,真正的心思。」經過座談會後,對進入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有了更清楚的輪廓。廖本恩正一步一步勾勒出自己的生命藍圖。

(文字:王瀅琇/照片:陳亞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