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獲全球企業永續獎「社會共融領袖獎」

慈濟基金會由顏博文執行長為慈濟代表領獎,熊士民副執行長、張宗義副執行長、劉效成副執行長等人出席共同見證得獎殊榮。
慈濟基金會由顏博文執行長為慈濟代表領獎,熊士民副執行長、張宗義副執行長、劉效成副執行長等人出席共同見證得獎殊榮。

     2024 第七屆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ward)11月20日下午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慈濟基金會以「慈濟青年伴學計畫促進社會共融與國際交流」為專案提報主辦方,獲頒發永續單項績效「社會共融類-社會共融領袖獎」肯定,由顏博文執行長為慈濟代表領獎,熊士民副執行長、張宗義副執行長、劉效成副執行長等人出席共同見證得獎殊榮。

     新冠肺炎疫情讓傳統的面授教育受到限制,其中,貧窮、數位資源缺乏、家庭功能不彰「學習流失」的學童影響更鉅;另一方面,不乏有利用課餘工讀賺取學費與生活經驗的學生,也在疫情影響下有所影響。面對這樣的狀態,慈濟結合多方資源,以「線上伴學」計畫讓雙方影響降低,經面試篩選後,以大學生工讀伴著可能學習流失的小學生,線上共學伴學,力求兩全其美目的。

慈濟青年伴學計畫、獲社會共融領袖獎。
慈濟青年伴學計畫、獲社會共融領袖獎。

     以這樣的經驗為基礎,此計畫還將「伴學」從台灣延伸至國際,進行跨國的青年線上伴學,進而弭平的數位落差,其課程包括技術面的拍攝、錄影、剪輯教學,或是基礎的電腦行政教學等。

     「慈濟青年伴學計畫」最早為因應2021年Covid-19疫情,導致「學習流失」危機進而擘劃因應方案,漸漸成為了結合慈善作為、教育功能、以及當代網路應用的專案案例,整體發展可以區分成「Leave no child behind!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國際線上伴學」、「敘利亞難民學生華語文伴學」三個階段性以及範疇。

慈濟基金會以「慈濟青年伴學計畫促進社會共融與國際交流」為專案提報主辦方,獲頒發永續單項績效「社會共融類-社會共融領袖獎」肯定。
慈濟基金會以「慈濟青年伴學計畫促進社會共融與國際交流」為專案提報主辦方,獲頒發永續單項績效「社會共融類-社會共融領袖獎」肯定。

     不僅如此,慈濟進一步將此模式複製到慈濟長年投入的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該校是土耳其第一所獲得美國認證及土耳其政府承認,並提供雙證書的難民學校,慈濟提供赴海外和數位化整合服務,透過增能培訓、線上伴學到海外服務,每位志工投入1年時間,透過每週一次 1.5 小時華語文伴學,於寒暑假前往土耳其進行實體教學,幫助難民學生學習新語言技能,也提昇未來就業競爭力。

     慈濟創立將近一甲子,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為願景,從立足臺灣本土的慈善團體,淬鍊成長,逐步發展為國際性慈善組織,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隨之針對臺灣和全球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與經濟問題,連結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擬定「六個友善」作為慈濟面對慈善實踐的積極作法與長期目標,回應國際趨勢,並公告發布《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願景白皮書》,善盡地球公民之責,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教育為脫貧路徑之一,接受教育完成學歷,方有謀得較穩定的收入,進而緩解家中的經濟困頓。教育也會促進階級流動,幫助人們脫離貧窮。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慈濟從最早的扶貧救助,而進入到教育的範疇,將教育的支持納入慈濟四大志業一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而這亦可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終結貧窮」與「優質教育」相契合。

     另外,慈濟透過龐大而深入社區脈絡組成志工脈絡體系,能快速敏銳感知社會脈動與需求,並因應需求而提出協助的方式,如需要更多資源或專業整合,亦會串連政府或民間單位協力,發會各自核心能力,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共融。

2024 第七屆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ward)11月20日下午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
2024 第七屆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ward)11月20日下午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

     在此專案中,慈濟因著covid-19疫情爆發,透過志工在第一線察覺到了「學習流失」的危機,以及學生工讀機會的減損,於是透過既有的社工單位進行人力的招募與媒合,並尋求民間單位如華碩文教基金會、幫你優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合作,進行硬體端及軟體端的專業協助。

    慈濟亦援引這樣的經驗,應用到我們在土耳其的滿納海國際學校,同樣依循著透過教育來促進階級流動的期待,對內結合慈濟教育志業、對外與台灣的大專院校以及教育部青年署合作,透過線上教學以及數次的實體互動,為敘利亞難民學生打造便利及高效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掌握實用的華語文技能。

(撰文/慈濟基金會;攝影/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