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55周年「信仰」-篳路藍縷難行能行

1966年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至今屆滿55年,以慈濟基金會的名字,為世人所熟悉。當年上人與弟子突破萬難,以菩薩心行,從一艘救度的小船,到如今擴展成航向天涯海角的大法船。55年,這歷史的長河,信願行的實踐,從20世紀到21世紀。而書寫慈濟,每位慈濟志工都可以是作者,在不同時空,跨越經緯度,豐富了慈濟的種種樣貌,以及各自的人生價值。像69歲的王郁清,是資深慈濟志工,她在年僅9歲時,就與上人相遇,她一句話 相皈依大姊姊 ,那時上人還沒有出家,更談不上收弟子,但童言童語,看似突發奇想,竟也在未來十多年後實現,結下綿延久遠的師徒深緣,她說就是跟著方向走。而遙望天際,高掛天上,宇宙間,彷彿輝映著大愛無邊,一顆慈濟小行星,和地球同樣,繞著太陽轉。如果信仰是一條運行軌道,這條軌道,由大愛,長情為指引,由信念,願力推動。

浩瀚宇宙,台灣第一顆以宗教命名的小行星,2010年,中央大學天文所,向國際天文學會申請通過,19220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慈濟。

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葉永烜:「我們發現一顆小行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應該是有紀念性的,也把小這個行星國際發光,找一些最傑出的組織跟人來命名,所以我們就會把慈濟當做我們的第一個,第一個選項。」

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葉永烜:「自從小行星命名為慈濟小行星之後,繞著太陽轉,同時也看著我們地球,有點像是,我希望變成是,慈濟小行星在天空之中,宇宙裡頭,就變成我們的,英文有個叫做Guardian angel,守護的天使,慈濟小行星在上面保佑著我們,慈濟小行星也在看著我們,看我們做什麼事情。」

就像慈濟小行星,繞太陽運轉。人生軌道,她的方向,也始終如一。王郁清69歲(1952出生),回憶60年前,在台東就讀小三,9歲娃與上人,24歲大姊姊的一場相遇,宛如注定。

慈濟志工 王郁清:「因為那時候真的很小,只是知道說,修道法師旁邊,那個大姊姊做什麼,做一個佛教的儀式,那她在打點什麼,都打點得很好,所以就覺得,哇,怎麼這個大姊姊這麼厲害,這麼棒,所以就跟媽媽說,我以後要拜她做師父。那時候我都們都叫(她)靜思啦,靜思說好。」

口頭之約,沒有儀式,行動即是承諾。現在每一天,王郁清 由晨起薰法香,揭開生活作息。

這個小乾坤,譬如像一個家,這個家,位置在哪裡,是什麼樣的家,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好,那我們就繼續手牽手往前走吧。感恩大家今天陪我薰法。感恩。感恩郁清媽。

慈濟志工 王郁清:「上人那時候常常跟我說,我在他的記憶裡面,都是小女孩,沒有想到一個,現在是白頭髮了。」

慈濟志工 王郁清:「上人也一直跟我們說,我們大家對準方向,往哪一個方向走。因為在慈濟很好的一點就是說,你做到董事長,來這邊也是一樣要挑菜,就是不會說因為你的職位,你的貧富,來到慈濟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是比我更好的人,然後拉著可能還沒有進來的人,還沒有跟我們一樣軌道的人,就拉著他一起走。」

拉著一起走,這足跡追溯,55年前,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與30位婆婆媽媽的竹筒歲月,五毛錢能救人。

慈濟志工 姚仁祿:「音樂有一個極弱音,極弱音您看他們在彈鋼琴的時候,你看起來他很有力地彈下去,但是它發出的聲音很小,可是你不會聽不到。我想那個是整個慈濟的精神,就是極弱音,但是它變成一種大地的聲音,才會有今天。」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 何日生:「慈濟的核心信念,它是貫穿到每一個人身上,知道我們要付出,不只是去幫助人,還引導他們出來,去幫助其他的人,這就是我們慈濟能夠在全球,社區化的關鍵,能夠建立長期的,在地化的慈善,是慈濟在全球NGO裡面,最難得的一項成就。」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欣誠:「(新冠)疫情會過去,但是氣候變遷它只會惡化。我覺得讓整個環境教育,或環保運動,走向一個更快發展,更多人響應的途徑,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慈濟的話,我們當然還是會進步,我相信會走得更慢一點,也許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辦法,走到現在這個樣子。我覺得慈濟,當然不只對台灣,我覺得對全世界來講,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良善的力量。」

在歷史的長河,三千塵點劫,每一個慈濟人,渺小的身影,是宇宙一方微小角落,這分愛,卻也是無邊無際。

採訪撰稿:任家珍

攝影剪輯:陳品臻、周子歆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慈濟55-責任使命 不忘初心
北市國宅機師確診 里長煩憂無法掌握名單